20世纪80年代之前,没有一个严肃的经济学家会在自己的学术论文中使用'幸福'这个词,这样的一个研究主题根本不能为经济学家们所接受。但是随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生活的质量,而真正能够评价个体生活质量的是其内心的心理感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幸福感的研究就逐渐兴盛起来了。
目前,幸福感的研究主要还是由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完成的。本书的作者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经济学家,她一共介绍了八个方面的内容:1)幸福经济学;2)幸福感和收入水平之间关系的悖论;3)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4)幸福感对其他结果变量的影响;5)幸福感和健康之间的关系;6)幸福感与经济增长、犯罪率和贫富不均之间的关系;7)幸福感与顺境和逆境之间的关系;8)幸福感的研究对政策的启示。
从以上八个方面来看,作者已经把经济学中有关幸福感的研究都总结进来了,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备的理论框架。不过,从现在的研究结果来看,对于这些理论还是存在着很多的分歧。这样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测量工具和研究方法造成的。我从一个心理学研究者的角度出发,觉得经济学关于幸福感的研究还是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第一,幸福感的测量的问题。在本书中提到了很多种幸福感的测量方法,有些方法只是用一个条目来测量幸福感的,有时候没有专门测量幸福感的条目,就会用测量正性情绪的条目来代替。从我的角度来看,测量是一个研究中的关键要素,要非常慎重地选择一个有信度、效度的测量工具。
第二,经济学的研究经常会有规模非常大的样本量,这让我非常羡慕。但正是由于样本量很大,绝大多数的研究只能采取横断研究的范式。这样的研究范式存在着非常大的共同方法偏差(common method bias),因此在现在的心理学的研究中,已经采取了很多方法来避免这样的偏差。而且,通过横断研究的实验范式,很难验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作者在本书中也不止一次地强调这个问题的存在,她本人也建议使用固定样本连续调查的方式(panel)来解决。
第三,现在的研究,往往就是一次测量来确定个体的幸福感水平。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一个变量是会产生波动的,也就是说你第一天测量这个个体的幸福感,和同一个人第二天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产生差异。而且还可能存在这样的现象,也就是不同的个体每天的幸福感水平的波动幅度是不一样的,具体是什么样的因素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我们可以采用现在心理学中比较常用的日记法的研究范式(daily dairy)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当然,上面的观点只是我从一个心理学研究者的角度来分析的,也仅仅是一家之言。我这么说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促使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更加深入地合作,在以后有关幸福感的研究中,能够结合经济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研究范式中的优势,从而能够真正探究人类幸福感的前因后果。
然后,我不得不在这里说明的是,在我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意识形态的问题还是很敏感的。她在某些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上,下的结论是过于草率的,所以务必请读者在阅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该保持自己清醒的判断力。
最后,可能和其他翻译书籍不同(导师带着很多研究生共同劳动的结晶),这本书的翻译都是我本人完成的,由于水平有限,而且涉及很多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统计方法,相信书中会有不少谬误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感谢我太太对我这个翻译稿的润色,也感谢华章公司的编辑赵艳君女士,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使得读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读到本书。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施俊琦
2011年7月于美国马里兰大学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