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目前仍然迷雾重重,前景难料,但中国和印度的制造业似乎未受太大影响,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由于新业务强劲增长,2011年12月份印度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增至54.2,明显高于上月的51,说明印度制造业在过去半年来始终呈现'最高速增长率'。中国12月PMI回升到荣枯线以上,制造业增幅也'超过了经济学家预期'。
根据上述消息,金模网CEO、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认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减速调整'后,依然能'稳定发展'。与此同时,欧元区的产值连续五个月下降。不过,从11月开始,欧元区的制造业产值降幅也呈现出趋缓态势。
据悉,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不景气,已经对中国和韩国的出口业绩造成了影响。比如,中国'出口指数'连续三个月呈现收缩态势。韩国在2012年的预期出口量只有2011年的三分之一左右。与此同时,国内需求旺盛和经济快速增长给印度带来严重通货膨胀压力。
尽管分析人士指出,全球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罗百辉表示,中国近十年来都保持8%~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但5年后是否仍能保持如此高速,关键要看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是否能赢得全世界顾客的认可。一旦印度制造质量全面超过中国,而且成本又低于中国,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将迅速失去魅力,被印度取代。中国经济可能由此全面衰退,也许我们会失去成为世界强国的机会,这绝非危言耸听。
高效的领导力和改善产品的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印度公司具备了竞争优势。随着越来越多的美日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从印度购买制成品,全球发展大趋势也将有利于印度。除了汽车配件、电信设备和制药业,印度在如金属制品业、高端化学品、消费电子产品和钻石珠宝这类技术密集行业中也具备竞争力。印度出口工业园近期改善了基础设施并提高了效率,印度人对此充满信心。有全球雄心和实力的年轻一代企业家正在不断涌现出来。近些年印度利率逐年调低,调控得当而高效的资本市场在亚洲地区也首屈一指,这些都是印度的亮点。未来十年,印度将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日本的戴明奖与印度制造业
戴明奖是日本国家最高质量奖,产生的背景是1980年,当时日本的GDP排名世界第三,人均年GDP8000美元,戴明哲学成为日本的国策。在许多工业领域主导世界,日本产生了许多世界品牌。戴明奖关注的是质量、效率、成本、企业文化、统计思维和方法、质量小组、持续改善、自动化。戴明奖的实质是质量会带来利润,利润不会自动带来质量。增加利润方法很多,如果以产品和服务质量为代价,或是想愚弄顾客获得高利润,破产是迟早的事,用质量获得的利润才真实持久。而以GDP为目标的绩效主义可能会毁了中国。
2009年印度《经济时报》6月15日的文章称,中印竞争环境似乎正逐渐出现两种不同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业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特色是规模经济,而印度在质量的价值链上迅速攀升。印度拥有世界第二大锻造公司、世界第二大光存储媒体公司及世界最大的两轮车生产企业。这三者都以顶尖质量取胜。不幸的是,我国产品近几年在质量问题上栽了跟头,而且,我国的大规模生产和出口有时还会卷入国际争端。而印度企业家更多关注的是创新和质量。印度有多达14家汽车制造商获得'戴明品质奖',是日本之外获该奖最多的国家。
印度服务挑战中国制造
印度的服务业享誉全球,但是制造业似乎默默无闻。在国人认为我们在制造领域高枕无忧之时,印度正在悄悄地追赶,在某些制造领域超过我们。受制于落后的基础设施、官僚体制的繁文缛节和严苛的劳工法案,印度的制造业在全球舞台上还拿不到重要角色。1990'2005年期间,制造业在印度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基本保持不变,徘徊在25%~27%之间。同期,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从37%跃升至52%。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专家指出,2005年印度制造业出口总值为37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6%,同比中国制造业出口总值则为7120亿美元,占35%的份额(中国出口商品中60%来自总部设在中国以外的公司)。但是,我国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很多是由富士康这样的工厂创造的。
欧洲最大的管理及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凯捷2009年的一份报告称,在未来3~5年,由于中国的成本提高,有18%的大型跨国企业将投资印度,印度制造业届时将挑战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波士顿咨询公司和沃顿商学院的专家们认为,透过表面现象,印度的制造业实际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印度蓬勃发展的国内市场的带动下和相对廉价的高技术劳动力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印度开设生产业务。福特、现代和铃木公司,都通过其在印度的工厂大量向外出口汽车。LG、摩托罗拉和诺基亚,要么已经在印度开始生产手机,要么正在筹备设厂,产品中相当大部分将出口海外。ABB、施耐德、霍尼韦尔和西门子公司在印度设厂,为印度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生产电工和电子产品。还有一批具备全球竞争能力的印度本土生产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汽车业,已成功立足全球供应链中。桑德兰姆阀门公司为通用汽车公司生产发电机阀门。总部设在新德里的Moser Baer公司,已发展成为数码存储介质(如DVD和CD光碟)的全球领先生产商。此外,还有发展迅猛的制药公司。
过去的五六年间,很多印度公司已经重组了生产部门,并已达世界标准。印度正在不同行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基地,从制药、汽车配件到汽车和摩托车,速度虽然不快,但步伐坚定。印度制造业的腾飞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它已显露出与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完全不同的特质。以现代汽车作例子,现代汽车将其在印度的工厂定位为全球唯一生产小型车的工厂,并将其在韩国本土的生产能力逐步转移到这里。2010年4月福特在印度宣布投资5亿美元扩建其在金奈的制造厂,使其成为地区小型车制造中心,并增建一个全面集成可制造多款不同发动机的制造厂。由此福特在印度的车辆年产量可达20万台,比过去翻了一番。
印度市场对商品价格的敏感性高,为本地制造业带来了更多的动力。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认为,印度的国内需求不断增长,使得建立供应链成为可能,只要印度能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并吸引更多外国投资,这将成为另一种成功模式。印度政府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允许私人机构介入港口建设,以及大手笔投资公路建设等措施来壮大制造能力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
印度的汽车行业或超过中国
汽车配件厂商巴拉特铸造公司的成功故事证实了,印度的竞争力在于相对高端的制造领域。印度大学每年为社会培养出4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仅次于中国,居全球第二。
在印度擅长的汽车配件业中,越来越多的印度企业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和生产工序,跻身于跨国汽车企业的合格配件供货商。丰田汽车公司在班加罗尔的工厂已经可以生产变速箱。丰田公司这一决策,兼顾了质量和成本两方面因素,是日本质量和印度价格的完美组合。另外,印度的科技智库有助实现分解自动化、本地设计和采购汽车配件生产流程中成本较高的部分。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这样的工艺工程能将配件工厂的资本成本降低近40%~60%。
印度汽车工业现在也具有相当的规模,其中塔塔汽车集团在全球商用汽车制造商中排名前十强,年营业额高达20亿美元,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已出口到亚欧非国家。印度已经将可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汽车行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其重要性将超过IT业和服务外包业,到2016年左右,汽车业对GDP的贡献率将达到10%。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指出:中国制造业每投入40美元挣6美元,而印度每投入24美元就能挣6美元。这表明在以汽车为代表的制造业中,印度的投资效率比中国要高。美国彭博社2009年9月报道,虽然印度汽车市场只有中国的19%,但印度的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过中国。据中国的汽车界的权威人士称,印度的市场容量和销售总额和中国差距巨大,但印度汽车业的飞速进步已经对中国汽车业构成竞争之势;未来10年印度将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中心,将成为挑战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或者说是唯一的力量。
《经济日报》汽车周刊主编李铁铮在对比中印汽车业后认为,我国大部分汽车集团目前还是走着合资合作的道路,中国的汽车工业还没能彻底摆脱跨国公司的制约。而印度塔塔生产的汽车90%是自主研发,并已经出口欧洲。塔塔汽车投入发展取得很多突破,它不仅立足于印度市场,而且通过收购的方式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塔塔汽车收购捷豹和路虎,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印度市场的需求,而是通过这两个品牌搭建一个平台,走向国际市场。一个完善的品牌应该具有高、中、低档各个层次的产品,如果自己开发高端车型肯定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那么塔塔汽车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来完善产品线以及全球化的发展路线也是值得中国汽车企业借鉴的。不论印度汽车工业目前还有多少缺陷,它都已经通过惊人之举让世界在注视它、议论它,将来它也一定会在舆论的压力下走向成熟。这正是中国汽车工业该重视和学习之处。如果我们还沉醉于已取得的成绩,那么有一天当我们醒来时,邻居已经跑在了我们的前面。
把印度称为'红头阿三'的心态,和百年前清朝遗老鄙视日本有何区别?我们没有必要贬低印度,印度是可畏的竞争对手。不要总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才警醒。以史为鉴,未雨绸缪,顺应世界潮流,广聚别人所长,锐意进取与革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