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服装-《北京往事:渐行渐远的老北京》书评

北京作为七大古都之一,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官员们对衣着打扮都相当重视。清朝入关后,过去的宽袍、大袖和蓄发的传统装束被逐渐改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后来北京人的穿着打扮。

'

  戴帽子是满族男子的习俗,自从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剃发垂辫已成定制,因此北京的男子不分种族也不分长幼都戴起帽子来了。当时北京人戴的帽子大致可分为礼帽、便帽和风帽。所谓礼帽就是官帽,多用呢、缎或布制成,也有用皮子制成的。老北京的便帽,无论老少也无论尊卑都可以戴,这种帽子由6块同质料子拼制而成,据说早在明代初年,就因为它有天地四方的'六合统一'的意思而盛行于京城。风帽有棉、皮两种,用呢子或缎子制成的较多。帽扇至肩,可以保护脖颈以御风寒。

'

  清朝男子的服装以长袍、马褂为主。长袍的特点是,长过膝、领为圆,带大襟,有扣襻,袖适中,摆开衩。按规定:皇室宗族的长袍前、后、左、右开四衩,官吏的长袍开两衩。开衩的长袍,袖口要装饰箭袖,形似马蹄,故名'马蹄袖',平时翻起,行礼时放下。普通百姓穿的长袍下摆不得开衩,俗称'一裹圆',袖口为散口状。马褂是一种对襟、圆领、有开禊带扣襻儿的外罩衣,马褂多以绸缎织物为材料,也有用兽皮制作的。马褂颜色有蓝、紫、灰、黄多种,以黄色为贵,俗称'黄马褂'。一般平民不准穿,皇帝、巡行扈从大臣们可穿明黄色马褂。清代中晚期,赏穿黄马褂的勋臣相当多。

'

  清朝的汉族妇女服装一般有披风、袄、裙等。披风即外套,作用与男人马褂相似。披风内依次为大袄与贴身小袄,下装为遮足长裙。满族妇女的便装一般为长袍。有些讲究装饰的妇女,往往在长袍的衣襟、领口、袖边处镶上绦子花边,作为美的点缀。

'

  穿靴子也是满族的习俗。满族未入关前,常以皮子为面,然后絮进'兀刺草',因此这种靴子被称为'皮兀刺'。入关以后则以布或缎为面制靴,同时也不再絮兀刺草了。当时,作为京城的主要居民的汉人,仍然是以穿鞋为主。总的来说,京城男子穿便服时以穿鞋为主,若穿官服则要以穿靴为主了。汉族妇女有缠足的习惯,着弓鞋(尖足鞋)。满族妇女不缠足,多穿装有木底的绣鞋,俗称'高底鞋'、'花盆鞋'。

'

  清末时,北京百姓还曾不分男女流行穿裤子。裤子分满裆和套裤两种。满档裤用绸或布制作的都有。女裤在裤腿边上往往还绣着各种花纹,男裤多为素的。至于套裤,是一种无裤腰裤裆、只有两只裤腿的裤子,穿着时用带系在腰间。

'

  民国时期,北京妇女一般穿戴为上衣下裙。青年妇女多喜欢穿瘦身秀长的衫袄,衣领挺高,下穿黑长裙。后来,满族妇女穿的长袍推陈出新,逐渐成为体现女性曲线美的旗袍。民国成立后,政府曾发布'剪发通令',而且还制定了'服制条例',条例中规定了男子和女子礼服式样。但这些并没有贯彻实行,对普通百姓的穿着打扮影响不大。



为您推荐

《中国玉雕-北京名家名品》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中国玉雕——北京名家名品》由俞伟理所著。《中国玉雕——北京名家名品》简介:玉雕艺术创作的真谛,是从一个新的、非常规的视角描述世界,揭示日常生活中并不明显可见的关系。北京玉雕的艺术品质,在全世界都享有..

《(软精装)西洋版画与北京城》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本书展示的大量欧洲版画原作,呈现双重历史:一是晚清帝国与西方列强的抗争,一是法国19世纪原版石印画与铜版画。换句话说,我们将会看见西洋人怎样描绘中国的故事。 这将是一项略显尴尬的新经验:如同百年前被洋枪..

《手艺北京2-民间艺术的知性之旅》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手艺北京2》打开一扇扇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穿越时空,重返追寻美的沧桑历程;他们翻阅一页页手工艺家谱,寻找那代代相传的渊源之根;他们取出一件件珍藏的佳作,畅谈从构思到成品的创作经过;他们示范手工制作流程,展示..

《许多北京》内容简介|作者

《趣画北京》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趣画北京(中英文本)》内容简介:如今的北京城还遗存着几十座清代王府,恭王府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这话一点儿都不假。打乾隆到宣统,从和申、庆亲王到恭亲王,这座府宅几次易手,逐步升级。到..

《北京绢人》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北京绢人》中的绢人是美术人形的一种。民间布制玩具“针扎”、““彩扎”等手工艺品,都和它有着密切关系。它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历代士女,戏剧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题材。艺人们经过雕塑、彩绘、服装..

《1912-1937-传承与新变:近代化进程中的北京戏剧市场研究》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民国以降,北京戏剧在城市近代化的激荡变革中承袭着传统并吸纳着新质,形成了初步发展的戏剧市场体系。本书试图通过对1912 1937年间戏剧市场的剖析,还原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