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婚姻习俗-《北京往事:渐行渐远的老北京》书评

  北京自元、明建都以来,已成为五方杂处之地。蒙古入主中原后,蒙古族的风俗也随之传到北京,元大都中的蒙古人的婚俗,与中原地区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他们自己的特色。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颁布的圣旨确定了元朝的婚姻礼制:'诸色人同类自相婚姻者,各从本俗法;递相婚姻者以男为主,蒙古人不在此限。'这里包括了三项准则:第一,尊重各族的婚俗,各族的人自相婚姻,各从本俗法:第二,以男子为中心,各族的人递相婚姻者,以男方婚俗为主;第三,以蒙古人为上,他族男子与蒙古女子为婚,不必以男方婚俗为主。

  元大都中蒙古人的婚俗也实行一夫多妻制,在男人所娶妻妾数量方面没有限制,蒙古男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但是蒙古族传统的习惯,对于两性之间的关系限制得非常严厉。如果发现通奸现象,不论女方是否成婚,通奸者都将被处死。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就记载说:'(蒙古族妇女)她们不但把不贞看成一种最可耻的罪恶,而且认为这是最不名誉的。'

  元大都作为元朝的首都,聚集了大量仕宦之家,这些家族相互攀比,婚事办得越来越奢华,不但聘金越来越高,而且酒席越摆越大,这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元朝统治者在大德八年(1304年)颁布诏令,规定了聘礼和喜筵的最高限额。一般根据财力多寡分为上、中、下三等户。上等户的聘金为'金一两、银五两、彩缎六表里、杂用绢四十匹'。中、下户依次递减。喜筵的规格为'品官:不过四味;庶人:上户、中户不过三味,下户不过二味'。

  元大都地区的汉族民众对结婚的礼俗也十分重视。男女双方订婚之后,男方要给女方一笔钱财,作为聘金。办喜事的前一天,新娘还要沐浴、剃面等,一切费用均由男方支付。成亲之日,双方还要大办筵席,广宴宾朋好友。

  明代,北京地区的婚嫁礼仪更为隆重、繁杂。当时,北京人订亲要合礼,算男女年龄生?是否相配,如果相配,就正式定亲,双方确定嫁娶的日子。到了正式娶亲前一天,男家向女方送席一张,公鸡二只,以及其他杂物,俗称'催妆礼'。在明代,男子娶妻俗称'小登科',是可以穿九品官服的,新娘则必须用凤冠霞帔,以象征吉祥。据《清稗类抄》记载:'明时,皇妃常服,花钗凤冠。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相传谓出于明初马后之特典。'可见,当时新娘穿凤冠霞帔,一是图吉利,二是证明自己是嫡妻。新郎将新娘接回家后,会将马鞍放在地上,让新娘跨鞍而过,称作'平安'。进洞房之前,男方还会请阴阳先生以五谷杂粮在洞房内'撒帐'。结婚三天后,女方娘家给女儿送衣服和食品,并且走访男方的亲戚,称作'三朝'。从明代北京婚俗看,较辽、金、元诸代有所不同,更多地吸收了南方地区婚嫁的因素,没有太多陈规陋俗,显得喜庆、大方。



为您推荐

《中国玉雕-北京名家名品》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中国玉雕——北京名家名品》由俞伟理所著。《中国玉雕——北京名家名品》简介:玉雕艺术创作的真谛,是从一个新的、非常规的视角描述世界,揭示日常生活中并不明显可见的关系。北京玉雕的艺术品质,在全世界都享有..

《(软精装)西洋版画与北京城》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本书展示的大量欧洲版画原作,呈现双重历史:一是晚清帝国与西方列强的抗争,一是法国19世纪原版石印画与铜版画。换句话说,我们将会看见西洋人怎样描绘中国的故事。 这将是一项略显尴尬的新经验:如同百年前被洋枪..

《手艺北京2-民间艺术的知性之旅》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手艺北京2》打开一扇扇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穿越时空,重返追寻美的沧桑历程;他们翻阅一页页手工艺家谱,寻找那代代相传的渊源之根;他们取出一件件珍藏的佳作,畅谈从构思到成品的创作经过;他们示范手工制作流程,展示..

《许多北京》内容简介|作者

《趣画北京》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趣画北京(中英文本)》内容简介:如今的北京城还遗存着几十座清代王府,恭王府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这话一点儿都不假。打乾隆到宣统,从和申、庆亲王到恭亲王,这座府宅几次易手,逐步升级。到..

《北京绢人》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北京绢人》中的绢人是美术人形的一种。民间布制玩具“针扎”、““彩扎”等手工艺品,都和它有着密切关系。它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历代士女,戏剧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题材。艺人们经过雕塑、彩绘、服装..

《1912-1937-传承与新变:近代化进程中的北京戏剧市场研究》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民国以降,北京戏剧在城市近代化的激荡变革中承袭着传统并吸纳着新质,形成了初步发展的戏剧市场体系。本书试图通过对1912 1937年间戏剧市场的剖析,还原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