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行业将在竞争中稳步前行-《汽车零部件整合——索荣管理思想库·汽车企业管理丛书》书评
随着各个城市的限购、治堵政策的出台,很多人开始质疑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行业能否可持续发展,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认为,中国汽车2009年产销居世界第一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相对于其他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二是国务院强有力的措施,即靠内需和消费拉动经济,使得2009年中国汽车业平稳较快的增长。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中国汽车的销量一直稳步增长。进入2011年,因整顿力度加大,汽车产销有所降温,再加上中小企业困难、楼市盘整、股市纠结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导致2011年底开始下滑。预计2012年的汽车销量增速可能会减缓,但是整体销售数量还是会增加。
除了限购等政策影响之外,经济运行与汽车销量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数据来看,2012年的CPI将较2011年有平稳持续的小幅回落,轿车的销量会出现增长。另一方面,'十二五'规划中强调中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长,农村家庭收入增长依然是政策重点,城镇家庭人均收入增速也将得到提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回升过程中,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消费意愿开始增强,若配合宏观政策放松,将带来又一轮汽车消费高峰。
国内汽车规模已是全球第一,巨大市场规模和汽车保有量也导致了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庞大的售后市场需求也给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相信未来几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将蕴含更多投资机会。从产业链关系看,汽车配件景气度应与整车销量增速趋同,但这种情况多出现于成熟且趋于饱和的汽车市场。我国汽车及配件市场还处于快速成长期,尤其是汽车配件行业内并购整合刚刚开始,区域龙头企业正冲破区域限制,成长为全国性龙头;部分企业则谋求跨国发展。在这样的进程中,成功突破的零配件企业往往能够实现逆市增长。
国际市场方面,与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的情况相反,汽车产品贸易的逆差不降反升,2010年255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整车逆差240亿美元,零部件产品逆差15亿美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汽车用品类产品总产值约已超过4000亿元,其中出口占比50%。对此,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表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出口总体形势良好,全球市场份额不断增加,而且汽车零部件产品出口向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转移的趋势明显。
社科院《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2)No.2》蓝皮书称,按世界银行的标准,2011年中国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且中国产业竞争力居全球首位。但报告也显示,2011年以来,中国产业竞争力呈现进一步走弱的态势,竞争力结构未得到明显的优化。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调查,目前,中国汽车市场进口零部件多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关键零部件,变速箱,发动机等关键部件,占比达到了60%。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主要是轮毂、车轮、转向节等劳动密集型的机械类和部分机电类的产品。实际上,除了零部件出口方面的被动局面,在包括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底盘技术在内的汽车产业三大关键零部件技术中,中国零部件企业在变速箱和底盘技术方面还很落后。
现在全中国自动变速箱的销量大概有几百万台,中国本土零部件厂提供的不到2万台,中国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器基本上是零。中国做变速器这个领域基本上是从03、04年开始的,真正比较系统性地开发也就是这几年,自动挡车型和自动变速器的需求非常大,突然间大家发现自动变速器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瓶颈。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中国的自动变速器产品,大家这条路非走不可,现在每一家都在拼命地做变速器。
核心零部件对于整车企业的意义尤为重要。金融危机期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美国汽车公司暴露的问题非常典型。通用的动力总成技术依赖于欧宝,福特的动力总成技术依赖于马自达,金融危机之后都进行了战略调整,重新增加对动力总成的投入。相反,欧洲汽车企业动力总成技术都非常强大,在金融危机之后直到现在,都是受益匪浅的,比如大众汽车,而福特和通用后续也在推涡轮增压发动机。
中国的自动变速器产业化还要5-10年的时间,如果现在还不加快步伐,中国汽车工业将受制于人。在自动变速器研发这条道路上,中国主机厂目前通过委托开发、技术传授、知识产权移交,逐渐消化为自己的东西,这的确需要一个过程。相反,手动变速器方面,中国已经处于品质提升的阶段,而且近几年发展的效果比较明显,技术已经成熟。罗百辉进一步指出,除了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缺失,中国零部件产业还面临具有普遍性的三大挑战:自主零部件成本优势受到削弱、标准法规变严给自主零部件形成技术与成本的双重压力、模块化生产与同步开发的普及给自主零部件形成越来越高的技术壁垒。
零部件企业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非常关键,自主品牌如果没有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利润率非常低。按照罗兰贝格的统计,自主品牌目前在中国市场销量份额大致是三分之一,但是销售额的份额就占到20%,利润只有10%。
中国零部件企业发展应该争取政府在符合WTO规则下的最大支持,比如通过各种渠道支持制造业公司上市,此外国际收购也是一条出路。同样以变速箱行业为例,2009年吉利出资7000万澳元整体收购DSI公司,包括核心技术和研发中心,收购后,DSI公司凭借在自动变速箱技术特色,先后在湘潭、济宁、铜陵设立工厂,产品装配吉利远景、帝豪、猛铜以及SUV、EC8等新车型上。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外资控制了汽车零部件销售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产零部件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25%,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占整个行业的75%以上,在这些外资供应商中,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45%,本土零部件主要应用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低。罗百辉分析认为,2012年国际零部件行业的趋势是,来自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战略投资者在汽车零部件全球并购交易市场上越来越积极,增长特别迅速,这从德语区(德国、奥地利、瑞士)并购市场的发展中得到明显体现。现在,在汽车零件任何主要的并购交易中,至少有一家中国投资人参与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并购是发展的重要契机,但是从全球研究来看,并购案里面75%以上是不成功的。不成功的原因包括战略目标不明确、过度竞价造成收购价格被不合理地高估、以及并购后的整合缺乏有效的措施,造成重要人员的流失等等。
由于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中国自主品牌零部件只能用资源、廉价劳动力来争取市场。有调查显示,中国许多整车企业单车利润都在1000元以下,而向上中高端市场突破过程中又遭到外资品牌的打压,技术缺失、品牌乏力使得许多企业都无功而返。更严峻的是,外资品牌在坚守高端的同时,进一步将触角下探到低端车市场,使得自主品牌原有的价格优势不复存在。
以刹车片为例,目前国内的轿车刹车片85%都依赖于进口,国内汽车刹车片行业所能竞争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商用车刹车片、中低档小车用刹车片和微型车刹车片市场。汽车刹车片市场可分为汽车主机配套市场(包括汽车主机厂指定的特约维修站)和售后服务市场两大类,主机配套刹车片市场约占整体刹车片市场的25%左右。外资企业和进口的刹车片产品的市场份额约占整个配套市场的80%左右;内资企业占20%左右。除此之外,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除了要加强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还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品牌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生命线。而在汽车零部件销售和汽车配件生产流通领域商标专用权保护方面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做得还不够,商标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其他知识产权的重要载体。它担负着保护智力成果成功进入市场以及区分商品来源的重要作用,是企业的生命之源。商标是企业财富的载体同时也是企业信誉的载体。外资很多汽车零部件企业进驻中国市场的最大优势就是在市场上拥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也要把商标品牌重视起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罗百辉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出口向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转移的趋势明显,其中转向装置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7.96%,增幅最高;变速器、动力驱动桥等产品出口同比均超过20%。未来,国家仍将提升汽车零部件的性能、可靠性和寿命作为主攻方向,推动自主创新零部件的技术水平提升,出口与进口替代是零部件面临的市场机遇。
近年来,国家不断推出政策,推动产业技术提升、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2011年11月25日,工信部印发了《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以汽车发动机正时链及自动变速箱哈瓦链、无级变速箱专用无级变速链、发动机紧固件、汽车和工程机械用高端悬架弹簧、气门弹簧和稳定杆、高精度汽车粉末冶金零件、粉末冶金含油轴承等机械基础件作为发展重点,以提高性能、可靠性和寿命为主攻方向,力争使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罗百辉表示,目前我国部分零部件企业已经进入全球整车配套体系,出口业务已经成为主营收入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国家对合资车型国产化率的要求,促进了零部件国产化的趋势,也使得少数零部件企业具备了一定的高技术产品研发能力,具备了进口替代竞争力。2012年,随着零部件企业原材料成本回归,毛利率将出现触底反弹,如果出口高增长趋势延续,预计汽车零部件的增速将高于整车增速。
由此可见,2012年仍然是汽车行业景气回升向好的一年,汽车配件行业将在竞争中稳步前行。
展望2012,全球经济二次探底已经开始,中国经济也将'在持续回落中逐步趋稳'。如何在2012提升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目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关键,'技术领先,网购取胜'是路径。在方法上,一是改变竞争模式,提升服务水准;二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打通汽车用品市场营销通路。这既是市场和发展环境对行业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行业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国家战略赋予行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