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保护与民生建设和谐共生-《遗产保护区的非均衡发展与区域政策研究——以西安大遗址群的制度创新为例》书评
近几年来,为落实国务院批准的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西安在大遗址保护的实践中,通过'规划景观环境以提升资源价值'、'调整产业结构以置换人文空间'、'利用经济发展以反馈文化传播'、'增加公共产品以保证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大遗址保护与民生建设和谐共生的新路径。
' 以人为本,是西安大遗址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8年,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内文物专家共同倡议,发表了代表世界大遗址保护最新成果的《大遗址保护西安共识》,提出'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加强环境整治,改善城乡生态,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品质,让全社会共享保护成果,是大遗址保护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在陕西省委、西安市委的大力支持下,西安大遗址保护实现了'保护文物、传承文明、弘扬文化、改善民生、提升城市'的完美结合。
' 与时俱进,实现了大遗址保护的理论突破。目前国际文化遗址保护强调最多的是原真性原则,西安大遗址保护工作在实践的基础上,从符合特性、遵从传统等方面实现了大遗址保护的理论突破。根据西方国家的古建筑多是石质结构、不易破损、保存时间长,我国大部分古建筑都是土木、砖木结构,易破损,保存时间短的不同特点,西安在大遗址保护实践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确保遗址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恢复大遗址地标性标识,进行直观、形象地展示;把遗址本体和周边环境共同纳入保护范围、实施整体保护。同时,在大遗址保护过程中还遵从我国传统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注重遗址的整体风格、人文环境与象征意义,有效保护了遗址本体,改善了遗址周边环境,凸显了遗址的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和人文环境。
' 因地制宜,形成了以大遗址保护促进民生改善的有益探索。近年来,西安在大遗址保护方面因地制宜,对不同的遗址采取不同的保护模式。主要有: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和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国家公园模式;以西安城墙景区和曲江池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市民公园模式;以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投资模式;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退耕还林模式,将遗址环境保护、生态景观建设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西安丰富了文化'看点'、提升了文化'亮点'、破解了文化'难点'、改变了游客过去'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习惯,解决了文化遗址保护利用中长期存在的'有说头、没看头;有看头、没品头'的难题。2010年西安旅游接待量首次突破5000万人次,实现了遗址保护与提升生活质量的良性互动。
' 改革创新,制定了改善民生的基本原则。大遗址保护涉及人口调控、征地、移民、拆迁、环境整治、土地利用、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在运作模式上同样必须勇于尝试、大胆创新:一是政府主导。大遗址具有'不可逆性',其保护属于文化事业范畴。如果完全走市场,难免走偏;仅靠文物部门,也力不从心。因此,必须在'政府主导'下统筹各方力量。如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西安市就成立了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统筹负责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的组织领导和决策协调。二是社会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大遗址保护的合力。大明宫遗址保护展示过程中,就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等部门和机构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三是市场运作。以大明宫遗址保护为例,成立了西安曲江大明宫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遗址区保护改造的投融资主体。同时,在拆迁安置中,向社会公开招标,引入运营商,真正做到了村民、运营商、国家'三受益'、'三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