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无障碍读国学—老子》书评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此外,《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