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可以和先秦'百家争鸣'相媲美的时代的话,那么答案一定是民国。原因无它,只因为这两个时代都是思想大解放、人性大解放的时代,正因为这种'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时代特质,在这两个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创造力均出现了让世界惊羡的'井喷'现象,也由此奠定了中国的品格。遗憾的是,虽然民国那些人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曾经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
徐百柯的《民国风度》以钩沉的方式,通过追忆梅贻琦、张伯苓、马相伯、许崇清等早已成为中国名校名片的一校之长,李济、叶企孙、丁文江、何廉等基础学科在中国的奠基者,张季莺、胡政之、张元济、王云五、徐伯昕等行业前辈,赵元任、张申府、卢作孚、曹聚仁、周太玄、丁西林等既可以叫天才的奇人,也可以叫奇人的天才,还有黄远生、方大曾、王小亭等不应被忘记但事实上已经被遗忘的人物。追忆民国那些人,让我们感受到一代大师们的风骨与才华,感受到独特的民国风度与民国精神。与《民国那些人》相比,本书无论是序言中杜涌涛的《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还是钱理群的《谈谈'民国那些人'》;无论是延伸阅读的《大学氛围不存,大学精神焉附》和《过去的中学》,还是作为后记的《对抗断裂、遮蔽与遗忘》,这些新增的内容与'民国那些人'相得益彰,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民国精神。
钱理群在《谈谈'民国那些人'》的演讲中,将民国精神总结为'有所担待,独立精神,自由精神、创造精神'。其实,从逻辑上进一步分析的话,有所担待和创造精神应该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必然结果,而'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是任何一个有活力、有魅力、有创造力的时代所共有的特征。无论是先秦时期中国的'百家争鸣',还是中世纪后欧洲的'文艺复兴',无论是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还是中国的民国时代,可以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唯一不同的是,不同的时代背景,其历史使命有所不同而已。这不是宣扬什么'普世价值',而是因为只有自由成为一种天赋的人权,人们才会放开的去思考,去创造,只有自由成为一种被普遍崇尚的精神,生活在这个自由国度里的人们才会发自内心的去爱国;只有真正的人格独立,人才能成为有非凡创造力的智慧动物,而不是沦为权力和金钱的奴隶,只有人格独立成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一个民族才能避免衰败甚至被淘汰的厄运。民国几十年,战火纷飞,满目疮痍,可偏偏又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唯一的解释就是民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加上'独立人格、自由精神'这一普遍的价值所形成的'民国精神'所致。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这让'民国热'再次升温。我们追忆民国那些人,重温民国历史,重拾民国精神是为了对抗因种种原因造成的断裂、遮蔽与遗忘,让'有所担待,独立精神,自由精神、创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源泉。
'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