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随便下本书读。今儿翻的是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刚开始看,所以不能算是读后感。但我真的是有点看不下去,忍不住要先吐槽几句。
一个记者写自己的故乡、村庄,借此来揭示那些被遗忘的人们的生活、勾连大历史和小历史、为农民鼓与呼。这些自我宣誓的愿望似乎都还不错,但字里行间透出的,总有那么一种大众传媒时代写给看客把玩的装饰。作为一个非文学抑非文艺的女青年,我对那些外国的地名人名实在没有什么共鸣。但作为一个假装严谨治学的学术人,我倒是乐得按图索骥的搜搜那些文艺的代名词,给自己增加一点理解装逼文化的可能。我想,如果不是作为报章约稿,也许《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会写得更朴素、更真诚、更消弭掉一个记者的'使命感'责任感'等暗示与彰显 '自我' 的那套话语。作为报章文字,大抵是要有更多的人来看,而 '对有价值的东西有所未知' 是吸引看客的重要因素。我想,那些文艺的装璜,大抵是对了某些杂志读者的胃口吧,所谓的附加值。
我忽然想,为什么你写村庄命运的东西村里的伯伯必然看不懂?勾连个人的30年,村庄的60年,和中国进程的100年时,应该有三分之二的内容,邻家伯伯能感同身受吧?如果每座村庄都在沦陷,那么,它首先沦陷在你的话语里。这是你的自觉,也是你最大的悲哀。
有时候我会幻想那些写故土、写村落的人可以只写那片土地上蓝天下发生的人和事儿,不掺杂外界的矫饰,不会时不时地停下来评头品足。像在那里生活一样的来写那些文字。我想,也许我对这本书抱错了希冀'抬头看书名,哦,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主语是中国啊。打着小人物命运的旗帜,胸怀祖国,再次展开的不过是另一种修饰了的宏大叙事。这是记者的职业病么?
好吧,也许,我只是讨厌有人悲天悯人的述说别人的生活,同时不喜欢那种用世界风情装点的怀乡感伤。
来自: 木木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