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向后院都是怨-《周家后院》书评

 中国文化界,能与'苏门三学士'相提并论的名门家族,恐怕非鲁迅、周作人、周建人'周氏三兄弟'莫属。抛开成就建树这些大是大非的方面,'周氏三兄弟'与'苏门三学士'不同的是,他们的'后院故事',无论是兄弟间的老死不相往来,还是鲁迅和周建人的婚姻悲剧,既是一个个谜题,又是一件件憾事。
  
  李伶伶的《周家后院》以周氏家族为背景,全景描绘了周氏三兄弟学业、爱情、婚姻、子女、家庭、家务事等方方面面,特别是兄弟情义和婚姻感情。全书没有浓厚的学术味道,也没有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以一颗宽容的心,从人性的视角,解读兄弟失和以及婚姻悲剧。虽然,这些都是大人物的小事情,但同样可以小博大。鲁迅和朱安的婚姻悲剧,并无损鲁迅的光辉形象,周作人下水投靠日本的污点,不能抹杀他在思想和文学领域的成就,更无法否定他在婚姻问题上的表里如一,周建人后半生在官场上的节节高升,无法掩盖他对兄长冷漠无情的事实,更无法改变他在对待妻子和子女问题上不可饶恕的错误。
  
  对于鲁迅,我始终尊重敬佩。作为长兄,鲁迅是三兄弟人生道路的探索者,也是周家的主要经济支柱。没有他的留学日本,没有他回国后的赚钱养家,周家兄弟的人生轨迹必然改变。我们从《周家后院》里,看到一个勤奋、自立的少年鲁迅,也看到了一个喜欢子侄、关心亲人的鲁迅。同样,还看到了一个不完美的鲁迅。他的不完美在于两方面,一是对朱安的冷漠,一是和周作人失和的原因之谜。作者在《周家后院》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朱安的同情。对朱安的同情愈深,对鲁迅的诟病愈深,这是完全符合逻辑的。对此,我们当然不能用'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为鲁迅辩护,因为,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否定纵然是伟大的,但用牺牲朱安的后半生来实现鲁迅的婚姻自由同样是不道德的。然而,仔细想想,在思想和斗争上毫不妥协的鲁迅,为什么在解除和朱安的婚姻关系未果后,却选择了妥协?虽然,这种关系给他和朱安都带来了痛苦,但其实是一个最不坏的选择。因为在那个年代,如果强行休了朱安,等于给朱安的人生画上了句号,他们没有爱情,但还是有恩情的,鲁迅这么做,我更愿意理解为报恩。鲁迅和周作人失和的原因,虽然始终是一个谜,但既然不是思想相左,必然是家庭纠纷,但以鲁迅的个性,我宁愿相信这是一场误会,甚至是羽太信子(周作人之妻)设下的圈套,也不相信是鲁迅的下作。
  
   对于周作人,我先是鄙视,继而同情,最后尊重。为了抚养家庭,供给周作人留学,鲁迅回国辛苦赚钱,而周作人学业完成后却以继续深造为由不愿回国;当鲁迅在北京找房子,回绍兴处理一大堆琐事的时候,周作人却携妻子会日本省亲,周作人自私的本性以及生活上的无主见由此可见一斑,后来的落水投日也就不奇怪了。但是,头顶汉奸帽子的周作人,并没有借此发国难财,不但保护北大,保护李大钊女儿,而且养活了所有在北京的周家亲人,因此,他是一个应该给予几分同情的人。建国后,当看到鲁迅被打上意识形态标签到处宣扬的时候,是他质疑这种行为有违鲁迅精神,结合他在婚姻问题上言行的一致,以及做汉奸期间的所作所为,我觉得周作人虽然是一个自私且有人生污点的人,但却始终是一个崇尚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纯正的知识分子。
  
   对于周建人,我先是同情敬重,后是鄙视。在思想文化领域,周建人的影响力是无法和两位哥哥相提并论的。当然,这和他为了照顾家庭而放弃求学有关,正因为此,鲁迅才说出了三兄弟永不分家的话。所以,在两位哥哥成为文艺双星后,周建人放弃多年稳定的教育工作随家北上是值得同情的。到北京后,他不想依靠两位哥哥,能在而立之年坚持旁听学习,以至后来离开北京去上海商务印刷馆谋生,周建人都是值得同情甚至尊重的。但是,在对待原配妻子和所生儿女问题上,周做人的表现实在不敢苟同。虽然,经济上的不宽裕,妻子和周作人一家的特殊关系(周作人、周建人两兄弟娶信子、芳子两姐妹)都是事实,但是,毕竟是自己的妻儿,岂能让哥哥抚养?虽然周建人既是鲁迅的兄弟,也是周作人的兄弟,但建国后的周建人却以老死不相往来的方式,彻底与周作人划清界限。我可以将周建人的行为理解为对一直生活在两位哥哥阴影下的痛苦的一种补偿和释放,也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对人性的扭曲,但无法理解对两位哥哥厚此薄彼的势利,更为法理解对周作人无私养育自己妻子儿女十多年的冷血,只能表示鄙视。
  
   对于蒋氏(三兄弟的继祖母)、鲁瑞(周母)、朱安、许广平等周家的女性,我始终同情和敬佩。蒋氏、鲁母、朱安三人,都是封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她们没有文化,没有地位,一生绝大部分时间与孤独相伴,这或许是周氏三兄弟共同关注女权问题的重要原因吧。许广平与鲁迅虽属自由恋爱,但在鲁迅早逝后,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头顶着鲁迅的光环,既要抚养鲁迅一家几口,又要为了维护鲁迅形象而终生单身,除了付出和忍受,这岂能算的上幸福?
  
  
'



为您推荐

唐朝的会昌中兴-《大唐这二百九十年.3.谁家天下》书评

  宪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党、李党相继执政,史称'牛李党争'。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与李训和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失败。..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借口-《方法总比问题多——打造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一流员工》书评

  作者在开篇中写到在任何时候,问题总是许多人躲避责任和努力的第一个借口。但是一个优秀的员工总是崇尚这样的理念:不找借口找方法,方法总比问题多。在序言中给出了一流人才的核心素质的定义:当遇到问..

唐朝的宣宗之治-《大唐这二百九十年.3.谁家天下》书评

  唐武宗死去后,唐宣宗在宦官的协助之下继位。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后励精图治。一改唐武宗的封杀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唐宣宗时期沙州人张议潮领导沙州等地人民..

唐朝科技那些事儿-《大唐这二百九十年.3.谁家天下》书评

大国兴衰背后看不见的那只手-《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书评

'无论历史政治爱好者,还是长期耕耘在这一领域的社科研究者,王伟的《看懂世界的第一本书》都是一场认识领域的革命。最初,我对于《看懂世界的第一本书》这个唬人的书名很是不屑,但看到那么多的读者好评,便..

《左传》-《左传》书评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左..

不可复制的成功和可借鉴的经验-《孙阿姨炒股记:3500元炒出千万身家的股市智慧》书评

 孙丽华,这位从散户到股市传奇,从草根到千万富婆的'孙阿姨'在她的新书《孙阿姨炒股记》中,和我们一起分享了她曲折的人生经历和股市投资的经验,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正是她曲折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坚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