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纪的悖论-《政绩·政纪》书评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官场小说之所以畅销,是因为需求量太大。体制内的官员喜欢看,大多是本着学习的态度,希望从中了解官场的规则和文化,从而不断适应新环境,并驾驭自己的官路;普通大众喜欢看,大多是本着猎奇的心态,希望看到公仆们镁光灯以外的真实生活。而一部优秀的官场小说,无论对哪一类读者,都会有更多收获。桐城作协主席洪放的新作《政绩 政纪》正是一部能让读者有意外收获的官场小说。
  
  《政绩 政纪》以江南湖东县县委书记令狐安和县长王叶远水之间的'斗争'为主要矛盾冲突来展开。令狐安曾是南州市前任市委书记向涛重点培养的官员,当年从南州市来湖东担任书记只是为了多一项地方一把手的工作经历而已,但在向涛升任副省长后,南州市现任市委书记南明一对令狐安不感兴趣,以至于令狐安在县委书记的位置上一直不动。在不能完全依靠靠山的背景下,政绩成了令狐安的救命稻草。因此,在湖东用铁腕手段推进矿业整合和老城区改造,结果因疏于政纪,因急功冒进,不但没有出政绩,而且因为群体性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最后,拔出萝卜带出泥,书记令狐安、常务副县长鲍书潮因涉嫌经济犯罪被查;矿业局长、安全局长因巨额受贿被抓,县长叶远水被贬,对一个县来说这无疑是官场的一次大地震。小说的书名叫'政绩 政纪',但主题绝不仅仅是不能为了政绩而疏于政纪这么简单。因为从故事情节中我们发现,如果没有派系之争的内耗,单纯依靠各种形式的民主监督,要维护政纪就是一个伪命题,而内耗是不能创造财富的,是必须要杜绝的。这或许是反腐败过程中一个悲哀的悖论。
  
  令狐安强势推动矿业整合和旧城区改造固然是为了做出政绩,为自己升迁铺路,但也是为了给湖东老百姓留下点什么,为了让自己离开湖东后能留下点好名声。总的来看,他算不上一个好官,但却是一个有魅力的,最不坏的官员。他独断专行,他没做到两袖清风,他生活作风不检点,但和现实中那些已经被公开处理的官员相比,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世俗但并没有多大问题的官员。他的错误在于用人不当和急功冒进上。为了政绩,他对自己重用的那些人的贪腐行为睁只眼闭只眼,为了政绩,他置党政分开的原则于不顾公然抢夺本属于政府的权力;为了政绩,他置百姓利益于不顾,默许地产商的强拆行为。
  
  叶远水是土生土长的湖东人,本来令狐安无论去留,他都是应该是受益者。令狐安有了政绩离开湖东,那么他顺利成章的接替书记职位,令狐安出了问题,即使勉强留在湖东,权力洗牌后叶远水仍是受益者。但是,因为他的私自告状,因为上级处理问题时各打五十大板的原则,最后他还是被贬。但是,如果从结果来看的话,他对矿业整合和老城区改造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因为他对令狐安一贯的反对,以及私下所做的努力,才使得湖东严重的腐败得一揭露,才使得一切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而且,叶远水作为一个县长,在金钱美色面前,他经住了诱惑,虽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派系斗争的恐惧。
  
  为了经济持续发展,为了对外良好的公众形象,保持党政班子的团结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现有体制下,每级党政机关虽然都配备了四套班子,但是说了算的往往只是一个人。因此,一个班子的好坏,一个地方特别是基层官场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把手的个人素质,党的一把手的主要任务是做好班长,带好班子,如果疏于这一点,经济数据也好,民生工程也好,最终都是腐败工程。就像《政绩 政纪》中,即使叶远水这样深谙政治智慧的政府一把手所反映的问题是真实的,程序是合法的,策略是高深的,即使民间上访团的阵容很豪华,即使上级的一把手对令狐安也不感冒,但是因为整个基层官场接近于集体腐败,党纪国法又能怎么样?因此,稳定是对的,但单纯的强调稳定必然会导致一言堂。如果没有派系斗争,单纯的媒体曝光和上访是根本无法监督的。
  
  
  2011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时坦诚的说:'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能在这样的公开场合向全世界直言中国党和政府所面临的严重腐败问题,至少表明了最高层对于腐败问题的姿态,也从侧面说明腐败已经严重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惩治腐败已成为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情。但是,关于腐败与反腐败,我们从各种途径看到的,听到的,是那么的五光十色。
  
  我们从领导的讲话中得知,各级领导班子是好的,绝大多数干部也是好的,极个别出问题的干部,都是在干工作的时候放松了个人世界观的改造,思想上没有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
  
  我们从影视剧中发现,每一个经济迅猛发展的地方,都有贪官和奸商的影子。往往是招商引资成功了,高楼大厦平地而起了,一大批官员却倒下了。但是,正义最终都战胜了邪恶。
  
  我们从市井流言中听说,每一个地方的官场都是复杂的,从乡镇到县城,从市里到省城乃至中央,做官的基本功就是站队。我们还听说每一个成功的官员背后都有一群漂亮的女人。
  
  我们从司法机关的判决中发现,贪官都是五毒俱全,而且级别越来越高,贪腐金额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隐蔽,牵涉的范围越来越广,而纪检和司法的惩处力度明显的越来越小。
  
  我们在回顾改革历程时发现,最早的国企股份制改革暗箱操作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随后各地招商引资下的贱卖资源,污染环境,近些年的房地产市场中权力寻租等这些大的经济调整中,腐败似乎真的成为GDP的'润滑剂'。
  
  腐败是如此的可恶又可怕,以致于官场内的'潜规则'迥然于法律法规的'显规则',以致于小孩的理想是长大后当贪官。
  
  反腐败是如此的困难艰巨,以致于我们感到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以致于体制,文化、人的本性被归结为腐败的原因。
  
  从《政绩 政纪》中,有人看到的是官路的终南捷径,有人看到的是官员的真实生活,我看到的是一潭没有出口的死水。



为您推荐

《洪放-政绩·政纪》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令狐安当了五年县委书记却一直没有升到市里。任内前两年他为了做出政绩,就对辖区内的矿业经济进行了改革,从县政府手里要过来了矿业经济的管理权,撤换了矿业局长和安全局长,使大矿主的话语权也进行了重新洗牌,这加..

《蹉跎政绩》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官场如袖里乾坤,看似平静的生活却暗潮涌动,敦厚的笑脸后埋藏着难以察觉的虚情假意,不动声色的情态下包藏着石破惊天的野心,美艳的樱唇下吐露的可能是致命的舌信。招商引资,土地流转,政务风暴,市长生涯几多苦酸;权力迷..

政纪的悖论-《政绩·政纪》书评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官场小说之所以畅销,是因为需求量太大。体制内的官员喜欢看,大多是本着学习的态度,希望从中了解官场的规则和文化,从而不断适应新环境,并驾驭自己的官路;普通大众喜欢看,大多是本着猎奇的心..

下流的上流社会-《富豪俱乐部》书评

语言之外没有上帝!-《上帝之后:宗教的未来》书评

我用了大约三年时间在思考宗教问题,而我的宗教观的最终形成,得益于两个人、两本书。一是美国比较宗教哲学的领军人物休斯顿'史密斯教授所著的《人的宗教》,一是中国当代宗教哲学领军人物王志成教授翻译..

互联网政治学-《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书评

  《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研究了新传播技术对政党与选举、压力集团、社会运动、地方民主、公共机构和全球治理的影响。《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还分析了持续性的..

现代政府-《公共政策导论》书评

  在政府所做的许多事情当中,政策制定与执行无疑是最重要的事情。然而,现代政府所面临的已不再是个别的、单一的、简单的和基本稳定或一再重复出现的社会问题,而是大量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越来越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