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了大约三年时间在思考宗教问题,而我的宗教观的最终形成,得益于两个人、两本书。一是美国比较宗教哲学的领军人物休斯顿'史密斯教授所著的《人的宗教》,一是中国当代宗教哲学领军人物王志成教授翻译的这本《上帝之后》。而且,王志成老师对我的帮助肯定更大。一是因为我们多次的面对面交流,二是因为他所主持的《第二轴心时代文丛》系列。这一丛书组织了十多位造诣深厚的青年学者,从跨文明、跨文化的角度,深入地讨论了世界宗教和世界文化。(......我固执地认为,因为世界变得越来越平,无论从哪个领域,中国的年轻一代(70后)比他们的上一代(60后或50后)有着更开放和宽广的视野,和更深厚和现实的洞察力。)
本书作者唐-库比特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他强烈反对哲学上以柏拉图主义为代表、神学上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实在论传统。他正确地认为,一切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形而上学都已终结。
他的思想深受康德、马克思、克尔凯郭尔、尼采、龙树、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等人的影响,而形成他自己的哲学和神学思想。他是一个思想多变的人,他说他也乐于改变。在过去的20多年间,他的思想发生了几次大的转变。王志成认为,变得'似乎更加激进,更加具有解放性了。'
库比物是一个激进人道主义者。他认为一切都是由语言构成,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自我、我们的价值观等等,都是由语方来规定的,语言之外别无一物。
传统上西方人惧怕虚无主义,但是东方佛教传统中的人们并不惧怕虚无。《心经》说:色(物质)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龙树说,虚无、空是极乐。肯定也受过佛教思想影响的库比特认为,只有在虚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的自由和快乐。
库比特的非实在论否定了实在论,又不同于无神论。'我在这里又看到了禅宗和佛学的意味。既是又不是,既非是又非不是。'他依然主张可以利用宗教为自己服务。他不接受传统所说的上帝、实体、本质、先验对象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它们都是人们观念的投射,都是语言赋予的、重建的。
'在语言之外不存在任何人可能说、可以理解的东西,人的世界也就是语言的世界。一切都是短暂的,没有什么东西是恒定的。上帝也一样!'上帝只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象。人之外没有上帝,语言之外没有上帝!
'
延伸阅读:《上帝之后,宗教如何存续?》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