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的圣人》将曹操这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还原成一位血肉饱满的人。读完第一部后,最大的感觉就是,与其说曹操是一位卑鄙的圣人,不如说他是时势造就的一位枭雄。'
'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一毁誉参半的评论,是曹操担任洛阳北部尉时汝南名士许劭对其评价,也成为历史,乃至今人对曹操几近盖棺定论的评价。但是,无论历史教科书,还是民间传说,多是曹操乱世与治世的'阴谋与智慧',就连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从一开始的孟德献刀和误杀田伯奢一家这两件事,对曹操性格的多疑与品行的卑劣基本上定格了。但是,无论奸雄 能臣,还是卑鄙 圣人的矛盾双重性,都不应是天生的,而应有个形成的环境和过程,《卑鄙的圣人》第一部正是将曹操放在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他的顽劣童年、家道变迁、求学交友、仕途波折的一路细数,让我们看到一个不总是卑鄙阴险,也不总是运筹帷幄的曹操,相反,正是他的经历和遭遇拓展了他的人脉,历练了他的才学,也造就了他的双面性格。读完本书,更加深了我对时势造英雄这句话的认识,也真正理解了赤壁之战后诸葛亮所说的'曹操在北方根基仍在,若杀曹操北方必将大乱'这句话的深意。'
'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政治黑暗,不仅导致民不聊生,也阻断了许多知识分子修齐治平的道路。一方面,政治黑暗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导致民不聊生,民不聊生导致农民起义,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必将出现豪强割据的局面。另一方面,政治黑暗阻塞了人才的正常流动。在封建社会,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然而在推行科举以前的东汉,政治的腐败使得用人上的察举制成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荒唐闹剧。因此,知识分子要么直接投身地方豪强,要么暂隐于野,为在乱世中投机做准备,三国时期的谋士无不如此,这或许就是乱世出英雄的根源。对曹操而言,所幸的是,父亲和整个家族一直用黄金在为他的仕途铺路,不幸的是,这种游戏规则和他的所学所见所交所谋完全相左,正是这种矛盾的处境,历练出曹操的政治智慧和双面性格。'
'
曹操一直背负着'阉党遗丑'的不光彩身世,但官场生存的法则从来没有道德和温情,因此,父亲和伯父们仍不得不依附当朝的宦官和外戚,而且为了保险起见,他们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边,而是父亲曹嵩依附宦官曹甫,伯父曹鼎依附外戚刘氏,这类似于投资中的对冲风险。可见,曹操的父亲和伯父们,都是深谙官场之道,为人处事非常精明的人,只是浑浊之世只有接受同流合污的生存法则才能生存而已。但是,曹操在乡下七伯父那里接受的儒家理想主义教育,在桥玄、郭景图等名士那里受到的点化,对民间疾苦和政治黑暗的亲眼目睹,让他既感受到大厦将倾的危机,又不愿面对家道中落的现实,让他将对兵法的理解上升到对政治的理解,才有了洛阳铸五色棒棒杀权贵,才有了顿丘县令曹操公然抗诏拒绝征兵,才有了军队屯田,不扰百姓的壮举。'
'
曹操虽出身仕宦之家,但他的骨子里有一股浩然正气;虽然童年顽劣不羁,但是在接受儒家理想主义教育,目睹民间疾苦后,他逐渐成为一个有担待的政治家;虽然本性善良,但外表和出身带来的自卑心理,政治黑暗和官场丑恶侵淫共同造成了他多疑的性格;他广结天下豪杰和求贤如渴的美誉让他不但占据了天时,而且在'人和'方面丝毫不输于刘备。除了有血缘关系的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的青年才俊外,曹操为官期间形成的好名声和他爱才的美誉,使得北方名士大部分被纳入麾下。正因为此,即使赤壁惨败,曹操经营多年的北方不可能因为他的死亡而迅速瓦解,历史也证明即使曹操死后,曹魏仍能历经数十年而不倒。'
'
总之,《卑鄙的圣人》第一部通过对曹操所处历史背景及其成长之路的浓墨重彩,为曹操下一步的崛起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曹操卓越的才能和双面的性格,难怪作者王晓磊自封为'21世纪曹操的代言人'。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