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川版《三国》,用现代元素演绎中国经典-《三国》书评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说的是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看了《水浒》如果模仿里面的英雄好汉,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性,所以少不读水浒。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洞悉了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而上了年纪的人,常常会唤起曾几何时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豪情壮志,产生老骥伏枥、英雄迟暮的感慨,无奈一把辛酸老泪,所以老不读三国。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智慧和谋略,有儒家的理性主义,也有文学意义上的英雄色彩,是不折不扣的经典,但若以今人的视角观之,基于人性本身的价值元素略有不足,也少了些现代气息。被誉为日本'国民作家'的吉川英治,其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的《三国》,是在忠于罗贯中《三国演义》基本史实的前提下(虽然《三国演义》本身也就七分真),用现代人的历史视野和审美情趣,并植入大量现代文学的元素,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进行了全新演绎。由于这些现代化得元素和蕴含其中的人性价值思考,使吉川版《三国》成为一本老亦可读的三国。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开始所引用的《临江仙》诗词,便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英雄'的英雄色彩和'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的悲凉基调。接着便是对'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演绎。无论开篇短短百余字描述的从春秋战国的称霸争雄到秦汉一统,再到东汉末年的宦官专权,还是整部《三国演义》所讲述的从剿灭黄巾乱党到群雄割据,再到三国鼎立直至最后三家归晋,始终是大历史,大场面,因此,读起来始终是热血沸腾。而吉川的《三国》开篇,并不是大历史,大场面,而是'后汉末年,距今约一千七百八十年。有一位行者。'这样的开场。这位行者,在黄河岸边,等待来自洛阳的商船,然后用卖席所得为母亲换一小罐洛阳茶,以表孝心,然后逐渐进入桃园三结义和镇压黄巾起义的大场面、大历史。因此,吉川的《三国》读起来既有涓涓细流,又有波涛汹涌。这种从单个人物的具体细节开篇的手法,虽没有罗贯中《三国演义》那样的磅礴气势,但是,却多了份人文气息和现代文学作品的元素。
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同一段历史,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来书写,自有不同的味道。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体现的是中国历史的治乱兴衰和封建士大夫修齐治平的儒家理想,人文关怀的地方非常少。《三国演义》中,刘备因为汉室的血脉,因为奉行儒家的仁义道德,诸葛亮因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士'精神,便被作为正面的形象来书写。曹操虽然统一北方有功,但由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逆不道,反而成了乱臣贼子。另外,《三国演义》只是大男人,特别是精英阶层的大戏,而女人,充其量只是道具而已。所以,如果王允不是为了除董卓,就不会有貂蝉,如果东吴不是为了取荆州,就不会有孙尚香。到了今天,由于意识形态原因,官方的历史书,又习惯于用阶级论研究历史,而人性这一永恒的东西往往被淹没。比如,历史总是拔高封建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正面意义,对其破坏性却很少评价。但事实上,农民起义的破坏性丝毫不亚于中央腐败和地方割据。东汉末年的历史逻辑是这样的,宦官专权造成民不聊生,民不聊生迫使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导致诸侯割据,诸侯割据导致连年战争,连年战争迫使走向天下一统,在整个链条中,农民起义只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但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黄巾起义的破坏性却述之甚少。
吉川版的《三国》,成书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彼时,日本明治维新已近七十年,日本从社会形态和文化上,均已脱亚入欧。但日本历史上的'大化改革',又使日本成为一个彻底'汉化'的国家,这种历史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微妙结合,在吉川版《三国》中也体现出来。首先,吉川的《三国》很大程度上是对《三国演义》的先翻译,后演绎,是基本忠实于历史的,其主题仍然是东方智慧。但从《三国》的许多情节中,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气息。比如,在第一部《桃园结义》中,刘备首先是一个孝子,其次,才是一个有所抱负的士。因为刘母两次严厉的教导和激励,刘备的视野才更加开阔,意志才更加坚强。吉川在《三国》中,浓墨重彩刘备的这一转变过程,既赞扬了刘母这一此前估计连姓名都没有的女性的伟大,也更加接近真实的人性。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像刘备那样双臂过膝,也不是所有双臂过膝的人都能成帝王将相。此外,在《三国》中,吉川对黄巾起义和豪强割据的破坏性进行了等量齐观的批判。无论黄巾起义,还是董卓霸京师,其过程都是民不聊生,天理不彰;无论是剿灭黄巾军,还是剿灭国贼董卓,最终都是强者对弱者的抢劫和血洗。只有强弱之分,而很难分出好坏;没有对错,只有对人性的践踏。
总之,吉川英治的《三国》,首先是对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翻译和推介,其次才是注入现代元素后的全新演绎。比较两种版本的优劣,是毫无意义的关公战秦琼,但吉川的这种演绎,不仅让《三国演义》这一中国古典名著走向世界,也赋予它浓厚的时代气息,有助于我们在重读历史的时候,寻找曾经缺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