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民国至今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但民国历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民国已经不仅是教科书中所评价的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体制,但却因为资产阶级的妥协和保守性,不敢发动人民群众而最终失败那样简单。其实,辛亥革命最大的贡献不在于形式上推翻了封建专制体制,而在于将中国从一个腐朽没落的传统帝国引向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文明国家。一个国家是否拥抱现代文明,并不在于政体的形式,就像英国和日本虽然仍保留着皇室,但仍是高度现代化的国家。
辛亥革命的亲历者许啸天在《民国春秋演义》中,以自身亲历及掌握的丰富史料,用通俗演义的春秋笔法,全面反映了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北伐胜利的历史过程。尤其是对于民族革命的发展演变、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以及早期中国民主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军阀混战和北伐战争等历史事件,作了全景式的勾画和细节的描述,而孙中山、袁世凯、黄兴、康有为、梁启超、汪精卫等风云人物更是血肉饱满。我想强调的不是这部书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而是作者在近一百年前以亲历者的身份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深刻观察和反思,远胜于曾一度被盖棺定论的历史。许啸天在一次革命演讲中指出,中国的政治革命虽然已经完成,但是经济和社会仍然很落后,这两个问题不是军事和政治革命能够解决的。因此,不进行经济和社会领域的革命,复辟、军阀混战永远不会结束。许啸天的认识无疑是正确而超前的。仔细研究民国历史,其实在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与国民党正是沿着社会和经济革命的道路继续往前走的。
辛亥革命后,中国没有顺利过渡到现代共和国,并不是袁世凯不愿当中国的华盛顿那么简单,根本原因在于辛亥年激进的政治革命超越了当时落后的经济社会基础,因此,即使共和也只能是表面上的共和。彼时,中国国内民族资本力量非常薄弱,孙中山革命所需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海外华侨的募捐,而国内的税收财政仍然掌握在北方的袁世凯和南方的地方军阀手里。国民政府最终能够北伐成功并统一全国,正是社会和经济领域取得长足发展的结果。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因西方资本的撤出而得以发展,国民党倡导的民主共和观念也不断的深入人心,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创办黄埔军校的创举,事实上就是在广泛的发动社会和民众力量。
孙中山逝世时,革命的确尚未成功,但'三民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走的路径设计无疑是正确的。正是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启蒙和传播,才有了独立自由的民国精神,才有大师云集的文化盛事。至于蒋介石政权最终在大陆的失败,固然有阶级属性的因素,但更大的原因应在于国民党内部严重的地方割据和派系林立,与苏联、日本等外部因素的干扰共同将国民党政权推向深渊。但是,内部的军阀割据和派系林立以及外部的日本侵略,不是现代性的产物,而是任何社会形态的国家都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导致的政权失败并不奇怪。
好事多磨。中国近代史一百多年来,国家形态的传统性还是现代性问题,已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轮回。而且,每次轮回总是把失败者的失败或者失误归咎于现代性本身。但事实上,现代性的方向是一个问题,而政权的失败是另一个问题。历史,如果用成王败寇的逻辑去书写,那么,历史就是一个人皆可夫的婊子,这样的历史对于国家的转型和进步是有害的。民国以及继承民国衣钵的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失败,根本原因并不是民国的现代性方向是错的,而是方向之外的其它因素导致的政权失败,用一个政权的失败去否定国家现代性的方向,显然是浅薄可笑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