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爱谈政治,皆因缺乏参与渠道-《敬畏民意》书评
在民主法治条件下,官员会更有安全感,受到更多的尊重,而且在上级面前也可以不亢不卑,保持尊严。
华商报:会不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人在改革没有损害自己利益的时候,从心底也是欢迎改革的,都觉得改革是应当且必须的,但如果改革一旦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就立刻举起了反改革的大旗?您如何看待这种矛盾与变化?
俞可平:你说的这种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俗话说,最难的是'革自己的命',即改革导致自身利益的损失,这也是为什么既得利益者往往会成为改革阻力的原因所在。所以,我们现在要特别强调执政道德和执政伦理,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官员身上。一个胸怀民族大义和人民利益的人,即使明知改革会损害自己的个人利益,也照样竭尽全力推进改革。明知自己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和行动会失去个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会使自己不被人理解,甚至会遭致极端分子和既得利益者的攻击和压制,而依然不动摇,这些人尤其令人尊敬,他们是民族的真正脊梁。
不过,比起政治道德来,更加重要的是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因为在民主条件下,有一整套的官员选举和罢免制度,以及权力制衡和监督制度,来保证掌权者把公共利益或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把自己的私人利益放在首位。一旦民众发现执政者在谋取私利,他们可以通过合法的制度程序,更换掌权者。除了制度层面外,还应当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民主法治的进步不仅对广大民众有利,对官员自己也是最有利的制度安排。在民主法治条件下,官员会更有安全感,受到更多的尊重,而且在上级面前也可以不亢不卑,保持尊严。
网民爱谈政治,
皆因缺乏参与渠道
没有这些民主的决策制度,公共政策就难以真正体现民意,'权为民所用'就会流于形式。
华商报:你在书中提到,敬畏民意就要敬畏公民权利,敬畏法律制度,敬畏公众舆论,敬畏公共责任,敬畏社会评价。在你看来,当前中国社会的民意包含哪些方面的诉求,要怎样保障民意的表达,公民的诉求如何才能转变为政府的决策?
俞可平:民众的诉求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非物质性的诉求在快速增长。例如,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对清正廉洁的诉求、对公众参与的诉求、对公共安全的诉求、对政治透明的诉求、对幸福生活的诉求和对自由尊严的诉求,都比过去大大增加了。一些调查表明,多数上访的人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他们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这么多网民在虚拟空间中谈论政治,是因为现实社会中缺乏制度性的参与渠道。要使政府的政策体现民意,要用好人民群众给予的权力,就需要一整套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制度。例如,公平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协调机制、立法和政策的听证制度、政府与公民的协商对话制度、权力的监督和分工制度,以及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没有这些民主的决策制度,公共政策就难以真正体现民意,'权为民所用'就会流于形式。
华商报:你曾说,民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唯一合法性基础,但是,前几天却有官员质问记者,你是替党服务还是替人民服务;与此同时,几年前也有官员质问记者,你究竟是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这似乎说明,在一些官员那里,是将党与人民割裂开来的,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俞可平: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离开了人民的利益,就离开了党的根本宗旨。有些官员将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说明这些人实质上把自己的利益等同于党的利益,把自己与人民的对立等同于党与人民的对立,这当然是完全错误的。不过,我更加关注的是如何从制度保证'执政为民',尤其是从制度上防止私欲太重的人执掌重要权力,从制度上限制掌权者不能为所欲为。这就又回到了我上面讲的那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参与等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