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无奈身后事——读凤凰书品《帝王陵密码》-《帝王陵密码》书评
尽管每个帝王差不多都知道,自己兴师动众修建的陵墓有可能成为自己后世不可避免的劫难,但在事死如生的传统观念下,宏大的帝王陵依然一朝接着一朝、一代接着一代在兴建,随后又是一如既往地被盗掘,甚至是毁棺灭尸。有'秦中自古帝王州'之称的陕西关中,号称有72皇陵和3600座王候墓,还有数不清的官员富豪墓。关中北原上的帝王陵群,其阵势是不亚于埃及金字塔群的。然而,让人遗憾的是,除过少数的几座外,大多数皇陵遭到了盗掘,甚至是明目张胆地有组织挖掘。时至今日,由于城市建设扩张和道路厂矿扩建施工破坏的古墓仅陕西据说每年有3000个,那先被不幸挖掘的墓主们,只怕看到自己的阴宅遭到如此的破坏,唯有不寒而栗。
帝王们的奢侈葬礼本来不应如此。根据周礼的规定,对于王候们的安葬,主要出于礼的需要,陪葬的也主要是象征性的礼器,什么层次的王候放置什么标准、什么数量的礼器自然也有严格的规定。然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战国,不仅王候的丧葬礼仪遭到破坏,就连丧葬的根本认识也发生了改变。那就是把死看作人生的另一个开始,事死如生,由此导致了帝王葬礼的不断攀比和奢华,秦始皇可谓一个极端的代表,还有不可一世的汉武大帝。既然要事死如生,则陪伴墓主的必然不再是象征性的礼器,更多的是墓主生前酷爱的各类器物,宝物自然不小,盗墓者不免觊觎,甚至是后朝的统治着们。据考证,盗墓历史悠久,大约从西周就开始了,主要有精神摧残和物质夺取两类,前者政治性的多些,如有名的伍子胥鞭尸;后者则功利性重些,如曹操专门成立盗墓的机构弥补军费不足,黄巢起义时为缓解财政压力也动用军队开挖乾陵,只是没有成功罢了。
为了死后的安息,帝王们可谓费尽了心机。从秦汉的封土为陵到唐以后的开山为陵,中国帝陵经历了形式上的重大转变。秦皇汉武的陵墓可谓秦汉陵的代表,在墓穴上堆起庞大的封土堆,活像一座平顶的山,又像一个扣过来的斗,于是有覆斗型结构之称。而自唐太宗的昭陵之后,依山为陵渐成后世定例。为了防止后世的盗墓,帝王们的陵墓想尽了办法,然而依然没有作用。因为,当一个王朝衰落时,自然没有心力去保护自己的皇祖陵寝,如果遇到后世王朝的有意破坏,则被盗几不可免。在西汉还没有覆亡的时候,已经有人开始盗掘汉陵,而当朝的皇帝竟也徒奈其何;五代之际,更有当政者们对唐朝皇陵疯狂的挖掘;直到现代,军阀孙殿英依然胆敢组织对清朝东陵的盗掘,震惊一时。
但事物总有另外一面,可能皇陵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民力和财富,也可能躺在里面的皇帝遭受了后世的骚扰甚至是凌辱,然而考古却因此兴盛,为后人们了解远古时代的真实生活场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鉴证。一个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兵马俑可以让世界震惊,不仅是因其庞大的陪葬规模,更因为通过兵马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秦始皇那一统天下的宏伟气势。还有数不清的历史文物为人们真实了解那个时代提供着一个个鲜活的例证。
帝王们对他们身后的事可能是无奈的,但对于后世看到 的人们却是有幸的,这应是帝王陵的历史价值所在。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