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在反复的思考一个问题,众所周知,现在中国的图书市场充满了数不胜数的文字垃圾,对于那些并非熟稔其中内幕买书又不是为了直接的功利性目的的读者,怎样才能披沙拣金,从里面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这个问题当然是针对那些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尚有不足的家长说的,在每年的教育类图书出版物中,能后经得起时间淘洗的书有没有一成都不能保证(即便作者是所谓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这本书秉承了我们由来已久的一个观点,就是孩子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小学教育之前的幼儿园时期、学前班时期呢,这方面我们先不抬杠。出版社出了'小学阶段'后,会不会跟着出中学大学阶段,看样子是不大可能,我在这里并无指责出版社和编辑的意思,要知道一家出版社的青春言情的编辑再笨都不用担心没饭吃,因为再垃圾的言情文学都会有人买,正如高级购物商场里一块破布剪两个洞骗人说是国际大品牌的春款马甲都会有傻叉乐颠颠的掏腰包一样。教育类的编辑的日子就是那么好过,因为头脑稍微清楚的编辑(要是真的头脑完全不清楚还是没法搞教育出版的,空降部队我们不算在内,一般都只会降到教育局去)都很清楚,天朝的所谓教育发展是一种假象,是站街女装清纯时身上那最后一块令人欲说还'羞'的遮羞布,国家捂着这块布对西方评论家们口齿不清的边说自己并没有利用意识形态愚弄下一代的动机,家长捂着这块遮羞布对凡是好心劝慰自己应当注重学习的人像疯狗一样的狂叫。对于这样的社会大环境和这样的家长,教师是无力的,教育类图书编辑也是无语的,他们不知道自己辛辛苦苦很长时间做出来的某本书没准就因为里面说了一句真话而让被揭短的家长暴跳如雷,自己一个季度的业绩可能就会付诸流水乃至于要卷铺盖回家。尹建莉的成功在观念体制都如此畸形的社会是一个特例,而非惯例。但我还是希望编辑们能在保住自己饭碗能赚上一点血汗钱的基础上,策划一些眼光长远一些的,不是跟着朝三暮四的流行观念走的,不被职能部门的P话强迫的有真知灼见的,贯穿孩子整个教育阶段的书籍,我明白我的要求有点太高了,真正会买这样的书回来读读谦卑的知道自己应当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参与者的家长太少太少,但还是,请多少发掘一些这样的作者和作品吧,就当是做贡献。
返回来说书的内容,'国内第一本老师写给家长的沟通秘籍'是显而易见的废话,第一本托大,沟通定位是非常准确的,秘籍显得神经病犯犯的。书中对于教育本身的评价我也不能完全认同,但作者把一些诸如送红包的敏感话题写出来的勇气很值得赞赏,再如孩子的性教育,家长们整天哼哼唧唧装纯洁害的自己的孩子被侵犯也不知道,这真的是报应,但又令人叹狠,报应理当落在作恶者自己的头上,为何却让无辜的孩子受累。再如家长与老师沟通时的说话技巧,饶老师明显是真的理解并且观点可圈可点,家长跟老师说话的时候,不要'欺'不要'媚'更不要'诈',换而言之,既然你认为这位老师智商如此低下都能被你那点小九九糊弄住还把孩子送来,明显就是头脑不好,还不如趁早连孩子带钱都一块捐红十字会去!!!来自: 猫娘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