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社会公德缺失的问题,有专家称,'金钱优先'观念和缺乏正义的社会氛围,是社会公德被一再践踏的原因。专家认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多重转型相叠加的时期,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和道德规范都在转换。许多制度、规范、机制尚在发展之中,所以,公共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善和刚性化,没有内化于民众的心中。
也有观察人士指出,中国在公共生活领域里的'失德'行为,主要源于公德与私德的分裂。许多中国人'在私人关系中显得有情有义,而在职业行为(公共行为)中却显现出敷衍、冷漠'。
社会公德的缺失不仅影响中国人的形象,还将成为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绊脚石。因为知识经济对社会诚信与公德的要求非常苛刻,社会公德不建立,哪怕有再好的创意、材料设备和投资,统统都归为零,都可以使投资者血本无归。事实上,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谈公德是一件十分必要又十分尴尬的事。
当报章上的矿难新闻多得使人麻木;当百姓看到医院向家属索取巨额医药费;当国企与官员依然试图掩盖真相;当个别人士掏空国有资产;当这类新闻很平常的时候,社会的道德缺失病显然已非常严重。
有人说,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最底线,包括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公益、爱护公物、保护自然环境等。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都不遵守,很难想像他在社会生活中能有高尚的职业素养。这句话可以倒过来:如果社会的高尚行业' '企业、医院等,都普遍性公德缺失,那普通百姓的公德心,又从何要求而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我们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里,看到公德心的留存,才更令人肃然起敬。
公德缺失到一种极端,就是腐败'这包括官员腐败、市场的仿冒盗骗、百姓逃付各种费用。
中国政府显然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才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近期社会上关于爱心的讨论、关于公德的讨论,甚至关于儒学的宣扬不断,官方似是乐见其成。
问题是,在组织复杂、信息多元的现代社会,很难寄望宣传对人们的行为还能产生很大约束作用。
另一方面,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却刻不容缓。目前需要检讨的是,某些不完备的制度是否让一些特权人士的自私利己行为合法化,甚至'制度化'?
新加坡《联合早报》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