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折戟沉沙的B面-《折戟沉沙温都尔汗》书评
'
'九一三'事件,是林彪野心和阴谋的破产也好,是那个荒唐年代斗争的'逻辑'也好,都是党史乃至中国近代史耻辱的一页。'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党政军乃至整个社会全面失控的十年。但是,透过《折戟沉沙温都尔汗》,林彪从1959年庐山会议上取代彭德怀当上国防部长,再到'文革'期间,与'四人帮'勾结,相继打倒刘少奇、彭真、邓小平、贺龙等开国元勋而当上最高副统帅,到'九大'将林彪作为毛泽东接班人写入宪法,从表面上看,林彪的资历以及当时对党政军和思想舆论的掌控程度,使得他犹如一匹脱缰野马,再也无人能够驯服,哪怕是当时同样炙手可热的江青与'四人帮'集团。可是,1970年庐山会议上,仅仅因为林彪集团炮制的'设立国家主席'的议题和给毛泽东思想加上'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的三个副词的肉麻吹捧引起毛泽东的警惕,林彪便开始自乱阵脚。1971年,正当林彪集团夺权计划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毛泽东的一次秘密南巡,便迫使林彪集团不得不仓皇出逃。可见林彪的强大,充其量也是一种外强中干,如果一定要说林彪从一开始就处心积虑的通过制造阴谋,清算开国元勋实现政治野心,那么,他的阴谋充其量不过是蹩脚的阴谋。对于林彪的仓皇出逃,作者王海光的解释是,毛泽东在革命年代所形成的威望的无可替代,这一说法当然无可辩驳,但多少有些勉强。因为阴谋能否成功取决于阴谋自身的含金量以及双方的实力对比,对方的威望仅仅是实力的一种,而不是全部。'
'
从历史结果去反推动机是不符合逻辑的,而且难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之嫌,但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动机往往是讳莫如深的,因此,后人又不得不透过历史结果去推理动机。林彪的后半生虽已盖棺定论,但是,从他的膨胀到覆灭,冥冥之中似乎有根线在牵引。'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一手发动的,而林彪和'四人帮'无疑是毛泽东借以'革'党内外一切'资本主义'势力之'命'的两支核心力量。这两支在今天看来非常'反动'的力量,在当时却达成了'毛家湾'与'钓鱼台'的动态平衡:林彪掌握'枪杠子','四人帮'掌握'笔杆子';林彪是毛泽东的好学生,江青是毛泽东的妻子。如果这种动态平衡是一架天平,那么毛泽东无疑是居于能够决定双方命运的支点位置。另外,九大上,林彪的接班人身份虽然被写进宪法,但谁都知道,林彪的身体状况是熬不过毛主席的,因此这多少有点画饼充饥的意味。至于'九一三'林彪的折戟沉沙,直接原因是仓皇出逃之际,无论三叉戟的燃油还是驾驶员的数量配备都准备不足,而之所以仓皇出逃,则是因为毛泽东对林彪阴谋的警觉以及具有斗争艺术的南巡。以当时林彪对军队和舆论的掌控程度,却被毛泽东的一次秘密南巡吓得仓皇出逃,这似乎再次说明'孙悟空纵有七十二变,但却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的哲理。'
'
解放战争时期,林彪这位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把当年的蒋校长赶到了台湾岛;二十年后,这位革命导师毛泽东同志最得意的学生,虽曾权倾一时,但终究是昙花一现。历史何以至此?只因此时非彼时,此导师非彼校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