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纠结――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札记之七-《农民的终结》书评
放在今天读20世纪60年代法国农民的境况,竟然一点也不觉得陌生,今天的中国农民也正遭遇着类似的情形。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农民面对剧烈的变化,总是显得那样纠结!
农民有着精神上的纠结。一方面,他们以自己的勤劳养活了整个世界,他们的贡献总是被社会和国家一再提及,在文学作品里一再被歌颂,尽管他们过得很辛苦,但在精神上却有着天生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城市生活与农村的巨大差别,受过教育的城市人展现出的文明、优雅和生活的安逸自在,让缺乏教育、举止笨拙、穿着破旧的农民在面对城里人时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卑'。所以,当各种针对农民的表面赞誉并不能抵消现实中的实际歧视时,当心里的精神高贵无法抗击现实的卑微时,农民不得不在城市的边缘苦苦徘徊。
农民有着对子女的纠结。一方面,他们热爱土地,热爱农村,希望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对自己年老体衰后的农业充满着忧虑;但另一方面,他们却盼望着儿女们离开这个艰苦的环境,过上比农民更幸福的生活。农民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再做农民,这是农民最大的悲怆!那些曾经的调查充分表明,如果要作为一种职业,作农民肯定是排在各类职业的最后。可以想象,那些年老的农民们守望在衰败的乡村中时,是何等的悲凉!
农民有着对国家的纠结。一方面,强大的国家机器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摧毁着农村,让农民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痛苦地裂变;另一方面,农民一切的无助归根结底还要向国家伸出求救之手。对于国家,农民既感到反抗的无力,又充满着拯救的期望;他们为这个国家的优惠政策唱着赞歌,他们也在利益受损时被迫自救和群体对抗。
农民有着对未来的纠结。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注定导致农村人口的减少,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一些地方是令人悲哀的,甚至其前途也是暗淡的,最为极端的还可能面临消亡;但国家的农业保护政策一直在加码,新农村建设还在一直推进,农民的社会形象在一直矫正,这让农民对未来又充满着希冀。于是,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奇特地交织在一起,充斥在农民的内心,让他们充满了时代的焦虑。
这就是这个时代农民的历史性处境,既无法反抗,又难以忍受,充满着让人难以尽言的感叹!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