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中国模式”的挑战-《中国模式-海外看中国崛起》书评

  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中国也需要面对'中国模式'非常严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一开篇,我就强调了'中国模式'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定的,是对过去三十年的中国社会发展的总结,并非未来的指导性的理论。过去适用的模式未必将来能适用,况且既有的'中国模式'也已经开始出现问题和挑战。无论从经济持续发展,还是从道义角度考虑,长远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都必然进行调整。可以说,过去通常意义上的'中国模式',将在不远的未来,将会不断得到修正趋于平常,或者逐步淡出我们的视线。

  那么,在赞叹声中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它,是有利于指导未来'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的。对应上文种种'中国模式'优势的耀眼光芒,种种阻碍其继续向好的挑战同样显而易见。

  1.'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

  政府主导型经济是'中国模式'的一大特点,中国经济长期依赖政府的经济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自动削弱了'看不见的手'。然而,后者是我们建立市场经济的目的之一,也是'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必要条件。长期形成的高积累、重投资、轻消费的'投资饥渴症',源于政府力量过于强大。政府力量过于强大,市场的力量会被限制,于是激发不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产业的商业模式,更缺乏完善的金融体系'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在很多外国人的眼中中国只是超级市场背后的工厂;中国第三产业仅占经济总量的40%左右,而发达国家超过70%;在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中国除了资源集中的国有垄断企业,还没有民营企业上榜;中国还没有企业真正能够全方位的走出去。这些现象的背后主导因素在于,政府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处在强势地位,'搞运动'的模式进行经济建设,市场本能的创新活力无法充分激发,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长期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产品低级化,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核心技术与叫得响的国际品牌,遍及全世界的'中国制造'是相对低端的产品,没有'中国创造'的名牌,中国本土永远只是拥有 '比较优势'的加工国,而这种低成本加工国的地位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也在不断减弱。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内部资本积累依赖于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信贷支持和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首先,国有银行源源不断地大量放贷可能产生坏账;其次,铁路、公路、基建等号称'铁公基'的基础设施已经日益过度豪华,靠投资基建拉动经济,基础设施在不久的将来可能面临产能过剩的危机。接下来,中国经济如何增长, '中国模式'如何可持续?

  此外,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国进民退'的趋势有所抬头,这样长期下来形成惯势,势必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实际上,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开放了民营私营经济,这是中国模式能否取得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举步维艰,很大程度上与源于政府强势抑制了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方面,中国模式还具有改进和完善的空间。

  2.'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

  三十年来,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在全球化进程中为'中国模式'提供了'人口红利',然而,中国面临是不到十年后'人口红利'期的关闭。因为'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中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2009年正是转变的拐点。这个转变会带来劳动者工资的上涨和社会保障支出负担加重,尤其是中国以'人口红利'取胜的时代将过去。 '人口红利'曾帮助'中国模式'完成了低端的发展,但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给'中国模式'带来巨大的可持续发展压力。

  应该说,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性国家以至在未来的全球化世界取得可持续发展都需要由人才来完成。但是,因为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滞后发展,高端人才便无法合理就业,导致大批高端人才流失海外,这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非常不利。近年来,我个人对保障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战略'作了些研究,我不久前还出版了《人才战争》一书,指出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成功与否取决于中国能否真正拥有大批高层次的人才。我认为,从'人口红利'转向 '人才红利'将保证'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要启动'人才红利'必须加强和通过相关更加开放政策的出台,使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包括吸引大量海外中国高端人才甚至将外籍人才为我所用。

  中国经济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不少,但是,只要投入足够多的资源和时间,重视发挥本地的人才红利,取出中国储蓄在海外的人才红利,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些问题都还是可以解决的,不存在十分严重的'瓶颈'现象。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纯粹的经济层面。人才的重用和人的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但仅凭经济上的量变,很多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中国模式下一步的可持续发展,重用人才红利是关键的因素。

  3.民众心理问题

  中国模式发展的顺利与否还取决于公众心理,抑或说是'民心'。近年来,因为腐败蔓延和加深等问题,'民'对'官'缺乏完全的信任感,而这在网络时代尤其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即便从'纯经济'角度考虑,这关系到人们对经济前景的心理预期。以目前被讨论的最热金融问题来说:现代金融的核心,就是要让人们去预支未来,以此带动经济的循环。而如果多数人都无法建立起乐观的心理预期,那短期的投机炒作必然会代替长期的投资行为,那金融操作就无法健康的运行起来'观察中国的近年的股市,大起大落实在惊心动魄,包括外资在内的很多中国经济参与者,大家把中国看作一个'炒短线'的大赌场,热钱滚滚,谁都想赌一把,但谁都想赌一把就撤离。

  理论上,政府主导型的社会比纯粹自由市场资本主导的社会更偏重效率与公平。前些年,中国政府在处理公平和效率上一直偏向效率,出台的许多政策都体现了效率优先的特性。本来,传统计划体制下的'分配偏好'是重国家和集体、轻个人和居民,资本主导下的'分配偏好'也是重企业和资本、轻个人和劳动。因此,如果政府在经济发展的价值选择上继续偏重效率,那么,无疑会加重资源和收入的分配向前者倾斜。再加上社会正义、教育、医疗、住房等确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这就有了国富民弱、内需无法增强、不得不依赖外需、处在产业链的低端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这些不可否认是现有的'中国模式'所需要克服的另一面。

  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划分,中国社会在取得物质的保障后,必将迎来一个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时代。过去的'中国模式'专注于集中一切社会力量实现经济目标,个体在其中显得微不足道也易被忽视。在克服物质匮乏,中产阶层不断扩大之后,'中国模式'面临的问题将是如何分享物质。在要求机会均等、社会公正、实现个人价值的多元化的社会需求面前,如何建立有个性的自由表达的机制将是'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4.环境和能源问题

  另一个挑战也相当急迫,这就是环境和能源问题。多年以来,'中国模式'低技术水平、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经使得环境承受能力达到了极限,单位GDP能源消耗巨大的粗放式经营难以为继。然而,在前面提到的在全球化经济中,中国经济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以牺牲环境和能源为代价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刚刚开始,中国的农业人口还占中国大多数,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城镇化,绿色GDP,气候变化等诸多难题,将使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面临其他国家发展进程中不曾遇到过的严峻挑战。而未来'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又必须要在环保、节能和气候变化等方面上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又提出了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标准,在2025年要达到减排40%-45%的标准,认真实施起来,对现有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将会是巨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可见现有的'中国模式'虽然创造了过去三十年经济奇迹,却是一种处在比较低端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经济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进程中会十分有效。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模式需要做新的提升,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创新新的上层建筑,大国崛起最终是要走向高端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四)'中国模式'的展望

  如果说,全球化给了'中国模式'一次历史机遇的话,金融危机同样是历史赐予'中国模式'重新自我审视和转型、全面洗牌和创新的好机会。若抓住机遇,以上 '中国模式'的挑战和不可持续性的因素会转危为机,然而若沉浸于'中国模式'的陶醉,仅看到其中的优势而高枕无忧,任其发展,中国将错过重大的历史契机。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在金融危机中影响力快速提升,是不争事实,但'中国模式'的确面临诸多挑战,有的甚至相当迫切和严峻。总结其特点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今天,我们谈论'中国模式',如何保持可持续的发展才是题中之义。未来的'中国模式'应该是一个不断开放和普世化的模式,不拒绝任何先进的人类经验和其他模式的成功之处。我们不赞成一味吹捧'中国模式'的优越性而遮蔽了其严峻的缺陷和挑战,我们更反对狭隘地将现有的'中国模式'认为是中国的未来之路,而全盘否定其他模式。封闭和夜郎自大的心态,一百余年来,几次死灰复燃,中华民族不能再走这种老路。

  人类是在相互学习和总结中进步,在不断调整和改造中上升。过去'中国模式'成功很大程度在于不断地融入'欧美模式'日本模式'等在内的全人类好的经验和智慧,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迎接全球化。那么,未来中国经济或社会要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依然必须学习'普世经验'和'普适价值观'。反之,要想让'中国模式'被世界认同和得到推广,也就是说自身能具有普世性,更必须不断开放和融合。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也指出:'模式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但不是零和游戏。世界经验会影响中国模式,同样中国模式也会影响其他模式。模式之间的互相学习、竞争和改进是全球化能够贡献给人类社会最宝贵的东西。'

  一个甲子的风雨历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实践,发展出了今天开始探讨的'中国模式';有理由相信尚没有答案的'中国模式'将在不断变革与调整中发展!



为您推荐

《承继与变迁-隋唐五代乐舞经济模式研究》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该文为艺术经济学与中国音乐史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案例, 且作者还在唐代的法律文书中寻求音乐经济史料, 拓宽了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视野, 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意义。作者从“文化利益场境”出发, 研究隋唐五代宫廷..

《微单崛起》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国内权威的a7系列微单相机摄影书,不仅提供实用、专业的技巧技法,更提供来自于知名摄影师的摄影思维,并甄选了来自于全球的优秀摄影作品,每一章都包括知名摄影师的面对面访谈内容,让你近距离了解摄影师的拍摄思路和..

《在文本与历史之间:中国古代诗学意义生成模式探微》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编“观念分析”阐释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诗学观念的决定性影响,同时也揭示了诗学背后隐含的深层文化意蕴。*章具体论述了以儒学和老庄之学为代表的诸子..

《英国小说的崛起》内容简介|作者

《强国梦-晋军崛起精品典藏》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1.赵瑜经典作品结集,再现时代风尚。2.作品集中多部作品获得全国大奖,读者接受度高。 书籍特色 该丛书由省委宣传部组织领导,共19册,本册收录了 晋军崛起 时期..

《大城崛起》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这是作家黎笙抒写武汉的专集, 共6篇。包括: 大城崛起、文明武汉、毛泽东在东湖客舍、长江治水人、史密斯与武汉高度、“带露拾花”昙华林。 书籍特色   《大..

《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全景式展示中国高铁崛起之路。不虚美,不隐恶,客观反映事实;不因在位而阿谀,不因去位而隐功;探究中国高铁崛起背后的逻辑。※深度内容独家披露。大量高铁崛起过程故事,首次独家披露;不让历史被改写,不让真相被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