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