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至善'既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政治上的最终理想。'诚意、正心、修身'是道德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实践。通过道德修养实现政治抱负,道德与政治水乳交融,正是儒家思想以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描述'治国平天下'宏伟蓝图的时候,接着讲得众、慎德、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故'治国平天下'者,应做'民之父母',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孕育着孟子'民本'思想的萌芽。要赢得民心,就必须'慎德'。'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因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但'生财'也很重要。生财之道能使'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生财的目的在于富民,得民,'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因此又必须反对'聚敛之臣'。'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治国平天下者,不应'以利为利',而应'以义为利也'。'治国平天下'的要务在于'举贤'。'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要举贤,首先要知贤、好贤、容贤,而后才能用贤。应该做到'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而不应'人之有技,娼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绝不能让妒贤嫉能的'小人'担当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