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拍一部关于金融风暴的纪录片,马蔚华的《感悟华尔街》或许会是不错的文案。正如他在开篇写道:'
'
回国后,马蔚华将其在美国所看到和想到的写成了《感悟华尔街》,并进一步点题为'我的金融风暴之旅'。因为在马蔚华看来,能有幸与众多华尔街大佬沟通,让他获得了发掘真相、总结教训的宝贵机会,如他所说,'这段经历于是成为除了纽约分行开业以外,我本次美国之行的最大收获'。然而,该书的价值不仅仅是对马蔚华个人而言的,也是指向我们的。事实上,当马蔚华将他在美国的10天行程逐一记录时,它恰恰成了我们观察美国经济寒冬下的肃杀景象最直观和最亲临的一个窗口。就像当年米尔顿'弗里德曼主持拍摄一部反映资本主义自由观念的纪录片,然后出版了同名著作《自由选择》,今天,马蔚华的'无心插柳'之举竟也描述了美国遭遇经济危机下真实、惨烈的画面,倘若它真被拍成纪录片,自然会引发人们对于资本主义有别于弗里德曼式的反省和沉思。
'
作为剧集的'脚本',《感悟华尔街》中有很多值得细细品位的桥段。例如,美国政府8500亿救市方案难产的那段,我们所知道的无非就是媒体报道下的美国财长保尔森、盖特纳等人的犹豫不决与矛盾无措,但是在书里,马蔚华却写道,'我们寒暄了一会,盖特纳匆匆地走了进来,礼貌地为自己迟到了几分钟表示抱歉,并解释说刚才忙着和华尔街金融机构及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通电话','正在这时,有人走进会议室给盖特纳递了一张纸条。盖特纳站起来带着歉意对我说,他必须去接几个电话'诸多细节描写把为救市忙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的盖特纳刻画得入木三分。又如,我们熟知的NBA总裁大卫'斯特恩他在镁光灯下的丰功伟业,但私底下的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对此,马蔚华写道,'他满头银发、笑容和善','他谦和的笑容下,隐藏着犹太民族特有的智慧、精明、顽强'。特别是他与斯特恩之间一场关于发展中国文化体育的谈话,更让我们了解了那个一手缔造NBA王国、把体育产业做得如此成功的生意人斯特恩的形象。
'
当然,《感悟华尔街》不只是马蔚华在美国的行程记事本,更是他这些年抒发胸臆、感怀言志的随想录。例如书的第一章'在路上',把一个除去商人身份、还原学者气质的马蔚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书中,他援引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一书以回顾自己过去的旅程足迹、人生点滴。尤其是他在招商银行的那段走南闯北、风雨兼程的创业回溯,无不让人心有戚戚然、徒生感怀。还有'生活在别处'的那章,马蔚华对金融危机根源的追问和对实施影响的感慨,让人读来感动,他写道:'这样一场旷世风暴是在考验人类什么?物质光环破碎时的承重能力?抑或是洗牌重来的无奈结局?或许,它真的是在策划一场较量,心灵所具有的激情与理性之间的较量'这段发自灵魂深处的拷问,似乎回应了马蔚华之前'在路上'找寻的华尔街之行的意义。
'
'不能因为自己身处银行就只去研究银行,银行家不应该是一个只懂金融的人,你必须跟谁都能交流,这样你才有足够的视野。'这是马蔚华近来最常说的一句话。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招商银行能始终如一地秉承'因您而变'的经营理念,在竞争激烈的银行业中最终杀出重围、树立标杆。毫无疑问,招商银行的现在这一切,都和马蔚华有关。他的战略思想、他的创新意识、他的改革决心以及他的行动胆识,都无所不在、深刻地烙印在了招商银行上,可以说,如今的马蔚华和招商银行已是合二为一、和谐统一,前者是后者的名片,后者是前者的辉煌。
'
其实,就招商银行今时今日的地位和成就来讲,我们都应当去学习的马蔚华的思想,而阅读《感悟华尔街》便是一个最为快捷地切入。如果说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强化了招商银行向零售银行转型的信念,那么,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则让马蔚华有了更深入也更透彻探索银行业未来出路的契机'如何在更深广的国际视野下修炼银行家的管理智慧,如何继续完成招行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布局,亲身目睹了华尔街最艰难时刻的马蔚华,正不断充实和修正着他的改革韬略,而我们则不妨依循着他的步伐和方向前进。
'
马蔚华:《感悟华尔街:我的金融风暴之旅》,中信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定价:36.0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