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 在从敦煌经西安到上海,火车要坐十几个小时,正好读《创造的奥秘》(岳麓书社)。
虽然这本书是谈李维祀(买书时我并不知道他是谁)的雕塑艺术,但是书中的故事(艺术家本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每件作品的艺术观念和创作过程)打动了我,并不熟悉艺术圈的我也忍不住在车站买了一本。读书中,我学习了欣赏雕塑的基础知识,了解到一件好的作品不在乎艺术家在创作什么,而在于怎么创作。
从我的经验来看,要了解某一行业,最好的方法就是跟这个行业里的最优秀者进行近距离的接触。而读人物传记类的书,就是近距离接触的好机会。
无独有偶,昨天在台湾朋友开的画廊参加了一次沙龙活动,请到了第一位保护 M50 艺术村的韩妤齐老师介绍影像艺术。'昨日的美丽古老的街景、建筑、人物,今天已焕然一新。兴奋之余,总在不知不觉中感到失去了什么。' 韩老师透过艺术摄影的镜头去感受上海的城市面貌变化,带领我们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没想到,韩老师也表达了跟书里相同的观点: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内容,而在于表现形式的创新和感染力。
有一次,在日本驻中国大使馆里,听东京艺术大学绢谷幸二教授讲'创造力的训练',是我第一次听关于艺术的讲座。他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天马行空的发挥。他说,人需要从压力感中解放出来,跨越生和死的障碍是绘画的力量所在。他说,画本身并不重要,价值在于画中的含义,感动人类的心灵才是最美的画。他鼓励艺术家到自然界中去寻找创造力,花和动物都在用自己的身体做画。
原来,创造并不是无中生有。我们都是被创造的一部分,我们都正在创造着。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