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最大的受害国。2009年是自2002年加入WTO之后,中国遭受年度贸易调查首次突破一百起的一年。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的都是中国出口产品。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经济体,连续3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经济体。
套在'中国制造'脖子上的枷锁除了贸易保护主义,也有被控制的上游资源、下游物流通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必须找到一条除国际贸易之外更切实可行的突围之路。而加速海外并购,以全球化应对全球化,以产业链应对产业链,似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海外并购既是应对贸易摩擦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应对人民币不断升值趋势的需要,更是获取能源、资源的必然要求。
危机真的已经过去了吗?如果是真的,对中国来说,它过去得太快了,因为中国尚未把握住这场危机带来的机会。
经济学家熊彼特曾将危机评价为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据说,40%的创新都是在经济衰退时产生的。
1929年,美国股市的大崩盘以及随后持续多年的大萧条时期被后来者形容为'屠杀百万富翁'的日子。然而,尽管之后美国经济也并非总在健康状态运行,但此后爆发的历次危机却很难再造成像1929年那样的灾难性影响。这是因为,大萧条时期暴露出来的许多极严重的漏洞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修复。首先,美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不再像以前那样严重不平衡;再者,重要的投资信托机构纷纷垮台,并遭到封杀,证券委员会在破产法的支持下摧毁了大型公用事业控股公司的金字塔组织结构。令人忧伤的旧体制缺陷,曾经导致破产案接连不断,也通过这部法律得到了弥补。另外,美国还进行了一系列与自由企业制度改进惊人一致的社会改革,例如农业计划、失业救济金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最重要的,是美国人的经济知识有所增长,不会把等待和希望当作危机中的最佳应对策略。这都是危机留下的财富。
与美国在1929年危机中的收获相比,中国在这次危机中的收获还不是很多。虽然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不论是在金融、能源、资源行业,还是在制造业,中国企业家都正在掀起海外并购潮。但多数中国企业家的突围技巧显得稚嫩。其实,在海外突围方面,日本可以作为一个榜样,虽然它同时也在全面阻击中国。
二战后,资源奇缺的日本曾经历过向海外突围的历史,并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连续18年保持全球最大债权国地位。一个庞大而隐形的'海外日本'一直真真切切地屹立在我们面前。
在经营海外资产方面,日本是很成功的。如果历史上存在与美国模式截然不同的日本模式,中国应该从日本模式学习什么?至少,从微观层面看,中国企业要抱团出海,日本模式值得借鉴。(新华网' 金风)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