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会对满足后代人发展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可持续发展是积极的环保概念,人类社会总是要发展的,不可能再退回到原始社会去,但是我们要以最小的代价来实现发展。在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几百年的工业社会、即将进入知识社会的时候,就需要一种新的文明,这就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这也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在工业革命后200多年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过程中,一系列负面效应已经显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在2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是逐步出现,分阶段解决的。而这些国家长时期遭遇的问题在我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出现。使得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呈现复合性、综合性、密集性的特点。2005年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测算,由于能效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原因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3.5%,大于当年10.4%的GDP增长。这样下去将把环境的债务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说明粗放型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当前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就是低碳经济,因为人类当前受到全球性的重大威胁就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造成了全球性的气候变暖。除了因海平面的上升造成陆地减少之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农业减产,疾病流行,自然灾害频发等等问题,都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如果要把地表温度上升控制在2'C以下,就要求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450ppm二氧化碳当量左右。2007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288亿吨,据此推算,到2020年可能增至330亿吨,经过艰苦的努力,到2030年要争取减少至264亿吨。
中国作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应当为控制和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要有自己的特点。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成为中等发展国家水平之前,还是要不断发展,既然要发展,就要不断地消耗能源。这个前提决定了中国的低碳发展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政府来讲,则是既要敢于建立宽松的发展环境,引导企业沿着低碳方向自主探索,又要及时发现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纠偏补正。从企业来讲,既要勇于创新、敢于攻克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又要谨慎操作,对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有清醒的认识。从个人来讲,需要转变生活与消费方式。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实施低碳战略、发展低碳经济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积极推进,也要量力而行。
要实现低碳经济,一般而言有四种发展方式:一是大力发展不排放二氧化碳或者排放量极小的低碳产业;二是促进二氧化碳减排技术进步;三是对二氧化碳加以利用;四是促进二氧化碳的碳汇,以及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封存(CCS)。
就第一种方式而言,就是要鼓励新能源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其中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在化石能源消耗接近殆尽的今天将越来越对人类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金融业、信息业,会展业,物流业,咨询业、管理业等现代服务业,则会对所有的四种方式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种方式一般多见于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节能减排。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到2020年时化石能源仍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85%.因此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看来,发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努力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当前最关键的一个低碳发展方向。
第三种方式就是利用二氧化碳,目前能利用的数量还比较少,只有在医药化学工业有一些成熟的技术,目前国际上也正在研究二氧化碳的其他利用途径。
第四种方式则可以通过两种手段实现,一种就是发展森林碳汇,另一种是发展CCS技术。就全球的技术水平和我国的国情看来,CCS技术成本较高,并且还没有长时间大规模应用的经验,其风险也不得而知。而森林碳汇则不然,它在长期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基本不会带来任何风险,相反还有益于防风固沙和水体保持,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有百益而无一害。因此,森林碳汇作为环境保护和低碳发展的一箭双雕之举,应该作为我国碳汇的主要发展方向。
在以上四种方式中,连接现代金融业和低碳产业的碳金融行业,是一个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发展方向。碳金融包括三个主要特征:一是缔造交易碳配额和碳抵消产品的市场;二是与清洁能源等低碳技术相关的投融资;三是企业的碳资产风险和收益评估,发掘企业在低碳发展过程中的预期收益,及由此产生的影响。碳金融实际上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应对气候变化激励机制和解决方案,应该成为推动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发展碳金融,既包括依托于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自愿减排交易(VER)的买卖、投资和投机活动,也包括以发展低碳技术项目为目的的投融资活动,还应包括相关的担保、咨询等活动。中国的碳金融发展目前只能说是初露端倪,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发展碳金融,应从三个层次上来解决问题:一是政治层次,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任何一国都不能单独解决,必须靠世界各国协商、谈判,这是首要的前提,中国最大的原则是坚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二是技术项目层次,目前中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电价格较高,需要靠金融手段来支持,或用税收给予优惠和补贴,同时依靠政府采购,并从货币政策上降低融资利率,延长融资期限。三是碳交易层次,从制度上建立体制和机制、建立中国的交易平台和代理机构,并逐步实现国际化、建立碳资源储备。其中第三个层次,应该成为碳金融建设的突破口。金融要在低碳发展中发挥作用,就要依据一定的规则,而这个规则最初就来自于碳交易市场。通过加强碳交易平台建设,培育碳市场体系,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进来,是形成碳价格的基础,有了碳价格,才有可能形成碳交易市场。尽早建立碳市场,既可以限制对高碳产业的投资,有利于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又可以通过长期摸索建立起适合中国自身特点的碳市场机制,避免在低碳发展的问题上被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出于这个考虑,我国政府和企业都应该将眼光放长远,尽早开展相关的研究和试点工作。我很欣喜地看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我个人认为,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应先进行交易,再逐步完善制度,因为任何制度都不可能设计得非常完善之后才去交易。初步制度有了,先做交易,从交易过程当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逐步完善制度,这就是资本市场中常讲的,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同样,我国碳市场的建立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
熊焰同志的这本《低碳转型路线图》是一本务实的作品,在我们都还在思考低碳的发展方向及道路时,熊焰同志和他的团队已经在对低碳转型和碳金融发展的实务进行探索。这本书从理论探索扩展到他们亲身实践的各种案例,能够为有志于低碳发展的政府、企业、投资者和关注低碳转型的个人提供有益的参考,也将会对我国低碳发展和低碳相关理论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成思危
2010年12月21日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