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建立24小时值班制,通过12315平台、经济户口管理和各级红盾信息网、OA办公系统,利用自身管理经济组织、服务企业的优势,充分发挥个私协、消委系统联系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桥梁作用以及基层工商所对市场秩序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网格化掌控,完善了预警体系和应急平台,通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查评估,强化了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防范。特别是市场秩序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网格化管理,四制两查举措,将情报信息的搜集和隐患排查渠道伸向了经济领域的每个角落。监测监控和信息接报是应急管理的眼睛,可以说,工商应急管理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仅有纵向监管领域的全覆盖,还从横向将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监测监控、预测预警能力大为提高。
二是经过几次突发公共事件的磨砺,四川工商的信息接报、续报、核报、核定有了整套程序,应急预案的编制更加主动规范,预案的评估修订更有经验,预案的针对性更强,预案的实践演练也更加主动,更加注重对突发事件的常态管理。
特别是经过几次突发公共事件的磨砺和日常监管中联合执法形成的部门联动协调机制,使协同作战的应急管理原则深入人心。抗震救灾由工商牵头联合26个部门成立食品安全组便是政府对工商协同机制的认可。
三是充分发挥一方面联接市场主体,一方面联系消费主体的职能优势,提升了应急动员能力,构建了'第三方'调停机制,建立了社会应急网络,实现了应急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政府部门、个私协、消委等非政府组织、企业、消费者,这些多元参与主体,体现了应急管理全民参与的原则,构建了应急管理的核心基础。通过充分发挥个私协、消委等非政府组织的疏导社会不良情绪的减压阀作用,打通了社会沟通的渠道,建立捕捉突发事件到来的'预警器',提高了对突发事件的监测监控能力和事中处置、事后恢复的社会动员能力。这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由经济生活联系社会生活的优势所在。
通过'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协同机制和社会应急网络,初步形成了'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的应急管理长效机制,形成了重视事前有效防范、事中高效处置、事后全力恢复的应急管理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