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排辈的首次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末年,当时大量的候补官员与极少的实职空缺形成尖锐矛盾,谁当宰相都难以平衡,于是在6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当时的主政者发明了论资排辈这一制度,不论能力,只看资历,依此排队,逐一补缺。这一制度一出台,大批的平庸官员欣喜万分,而那些有才干的官员则奋恨不已。这一制度的实施,带来的是北魏末年表面上的政治平稳,实质上是加速了政治上的衰败,很快帝国就轰然倒下。
但读通鉴,发现在唐玄宗执政的第19年,也就是公元730年的时候,论资排辈却再次出现了,而且得到了唐玄宗的肯定并实施。
此前,遴选官员只看能力才干,也可以破格晋升,于是出现有的官员年龄已经很老,仍然在卑微的位置上;有的候补官员等上二十年,也补不了实缺。于是身为宰相并兼吏部尚书的裴光庭上奏,官员的升迁调补,要有规则。官职出缺后,由主管单位登记计算,在候补官员中遴选递补,不管能力大小,只看能不能轮到;官员的年资,一级一级上升,不能超越;除非犯法,只会上升,不会下降。
这一制度施行后,平庸愚昧、一直沉沦在低层的小官大呼裴光庭的奏章是'圣书',而有才干的人没有一个不怨恨叹息的。另外一个宰相宋璟竭力反对,但唐玄宗听不进去。
公元730年,正是开元盛世的年代,却出现了这样的非英明之举,实在是有些不应该,也似乎在侧面印证,唐玄宗的英明已经开始消退。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