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书评
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有一个最明显的疑惑是:面对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时,对二者的感觉很奇怪:一个中国学生,在谈及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时,竟然感觉只能略知一二,甚至连仅知的那'一二'还难以说清楚,而对于仅一百多年前才从西方传来的西方文明,相对而言,反而感觉烂熟于胸,倍加亲切,这到底是为何?
刚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会很奇怪,觉得解决这一问题的直接方法便是将中国文化认认真真细细读来。于是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与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二书各有特点,从不同角度都向读者详细解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要义》主要将中西文化拿来对比,总结出中国文化中重家庭、无团体、重伦理、尊道德、阶级与国家观念淡薄等若干特点,更道出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的根本原因'文明之早熟;《美的历程》则是对中国古典文艺的一次史诗般的巡礼,对文艺'这一文化载体的演变的记录,其实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演变的说明。二书读罢,虽有所收益,然而中国文化在我心中的形象,仿佛只有变多,而没有变大,它依旧还是那个既非常熟悉又异常陌生的东西,前面要解决的疑问,还是难以释怀。
后来读到一本叫做《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书的时候,才终于对前面的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这本书中提到的西方话语霸权,才是我作为一名大学生会对中西文化有着那种奇怪的认识的根源。所谓西方话语霸权,就是对于一切问题都要运用西方文化所承认的手段与工具,都以西方文化所标榜的价值追求为目的,用一个可能不恰当的词语即是'全盘西化'。法学就是这样一门典型的笼罩在西方话语霸权下的学科,法律与法学在中国都是完完全全的舶来品,有人要问'难道中国古代没有法律吗',当然有,只是中国古代的法律与西方法学中的法律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具体略),自中国的启蒙时代(戊戌变法)以来,中国才逐渐走上了西方所谓的法治之路,不论是法律思想还是法律方法都是学习西方的。中国的法学学生课堂上自然不管炎黄古训、孔孟之道,而是从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古罗马的民法制度开始讲起,一直到当今的后现代主义法学为止,完全以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为学习的线索,以西方法律文化内涵为学习的内容,因而,任何一个在这样一门西方文化掌握话语霸权的学科中学习的中国学生,有那种对于中国文化感到陌生,而对于西方文化倍感亲切的体会,都是理所当然了。我想在当今的中国大学里,类似法学这样的西方文化掌握话语霸权的学科太多了,对于众多的长期沉浸在西方文化语境下的学生们来讲,只有在拿中西方文化做比较的时候,才会去想什么是中国文化,只有问'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什么不同'时,'什么是中国文化'才成为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地方不是应被发展与弘扬,而仅仅是需要被意识与发现。在当今中国,不仅仅是在学术界,恐怕除了政治领域不敢明说之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都是向着西方文明而去,所谓的'现代化'也基本同义于'西化'。
将'现代化'同义于'西化'的用意,并非为了简单地说明我们的做法的极端之处,也并非向中国传统文化示好,而是想指明我们以前走过来的,现在还在走,将来也许继续会走下去的这条路,同时想要提醒大家注意到我们一路走来所重复遇到的一个问题:当五四标榜科学、民主、理性精神的时候,怎知这些追求在西方已经失落;建国前几十年我们模仿苏联模式正酣之时,苏联已陷入斯大林模式的漩涡,难以自拔;当我们改革开放真正要现代化、与时俱进的时候,资本主义文化已陷入危机,出现反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别人已经证实的毒药,我们却要义无反顾地喝下去,这一次又一次虔诚的冒险,有的我们已经付出代价,有的前途还未可知。如今终于有些人开始迟疑了,有人问'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我想也应该问'中国经济向何处去?'、'中国知识分子向何处去?',更应该问'中国向何处去?'。
'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即是还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有人早就为学习西方找到了一个有力的理由'落后就要挨打。要生存,不要挨打,就不能落后;为什么说我们落后,就因为我们挨了打。我发现很有意思的是,如果是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里,这里所谓的落后非但不应该挨打,反而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因为在这个时代,甚至在西方人眼中不同的文化都早已没有什么优劣高低之分了,我们自己还需要继续妄自菲薄吗?
'中国向何处去?'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我们问了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当现代化到如今的地步之时,中国与西方的距离相比于百年之前已充分接近的时候,这终究又成了一个问题。
以上为本学期学习读书所感,然而遗憾的是,有感无悟,对于所讨论的问题自己却难以找到答案,因而无法说到透彻,实在惭愧,老师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