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路易十四》这本书的绝大多数篇幅,并没有繁复论证'统治者与传媒'的关系问题,而是在狠狠地往读者头上砸资料。比如绘画作品,这样一个小细节,彼得'伯克拿出了很大的篇幅去介绍当时参与创作赞美'太阳王'作品的艺术家、作品生产的先后顺序等等,可谓穷尽资料。以一个普通中文读者的心境看,伯克的资料堆砌尽管可贵,但着实枯燥乏味。当然,作者的用心,一目了然,众多讴歌'太阳王'的艺术作品,并非群众自我的创作,而是宫廷或者高层政治人物有意的安排,目的是什么呢?
彼得'伯克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蜻蜓点水一样讲了目的,国王想通过这些行为让公众崇拜他的伟大、让国际(欧洲王室)舆论支持、让后世景仰,以此,进一步强调王权的合法性与加强集权,宣传王权即是实践路易十四那句名言'朕即国家'。
利用艺术作品包装、制造完美的统治者形象,在今天已经是众人皆知了。随手可以举出非常多的例子,在斯大林时期的电影作品中,斯大林同志总是'列宁最忠实的学生、十月革命的主要参与者';第三帝国时期的影像作品中的希特勒的形象永远慷慨激昂,有人甚至统计希特勒演讲的录像,手部动作频率为每分钟180次;而墨索里尼则喜欢在宣传作品中把自己打扮成一位'运动爱好者'以示活力非凡。最为炫目的例子是近期美国总统大选的电视辩论,观众往往不再留意于候选人的施政纲领,而注目于候选人的演技与口才。一个绝佳的例子是,肯尼迪之所以能当选总统,恰恰是因为电视大选中举手投足的明星气质征服了选民'尤其是女性选民成了肯尼迪的最大票仓。
统治者的自我传播
彼得'伯克在讨论了众多太阳王时期的以歌颂'路易十四的荣耀'为主题的艺术作品(绘画、诗歌、建筑、纪念章等等),提出了他的观点:统治者与传媒的关系,并非始于传播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早在太阳王时代,就已经被大规模使用了。伯克由此论断,十七世纪的统治者和二十世纪的统治者在利用媒介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异,宣传手段的变化,并不能证明现代统治者的'真心实意',而是换一个方式的虚情假意。伯克在此限制了他的论题,并没有进一步展开讨论当前的政治宣传术。或许,作者担忧进一步讨论会直接否定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合法性,因为代议制民主政治赖以安生立命的'选举'本身就是一种广场表演。
在这一点上,我仅能有限度地认可伯克的结论,如果政治仅是'魔鬼的表演',或者受众总是在受蒙蔽与欺骗之中,那么'政治'本身的意义是什么?简单地将'政治作秀'与政治的功用与目的混为一谈,显而易见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虚无,但那将是这篇书评之外的另一个话题。
路易十四时代的宣传手段与今日的宣传手段已不可同日而语。相对于电视直播来说,绘画、小说、诗歌等手段的传播速度与影响力来的弱势得多。伯克专门谈到了路易十四宣传的'受众',这个受众群与今日电视直播的受众群大不相同。在民主条件之下,政治的合法性来源于'民',而君主政治的合法性则来源于'神',路易十四的观众仅仅是一小部分握有大权的贵族、教会、外国使节等人士,并且,路易十四的宣传是教会'受众'去敬爱国王,而今日的电视直播则面向所有公众,统治者试图给公众以'亲近'感。
统治者的表演在变化,表演的舞台在不断改变,惟有虚情假意、蛊惑人心一以贯之。(凤凰读书)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