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者的十种偏差-《宗教与哲学》书评

  1,贪心学佛,心常望报;

  2,瞋心学佛,好詈世人;

  3,痴心学佛,迷信盲从;

  4,慢心学佛,心不皈依;

  5,疑心学佛,心存犹疑;

  6,边见学佛,执有执无;

  7,杂乱学佛,心无适主;

  8,散漫学佛,不能精进;

  9,泥而不化,如犬逐块;

  10,纯为学术,买椟还珠。

  以上只是一个提纲,还不是一篇文章。暂且补充几段发挥性的文字如下,以后再进一步补充、修改、完善,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教!

  1,贪心学佛,心常望报;

  '有的人学佛的目的、动机和行为只有一个,就是求这个、求那个,求保佑升官发财、考上学校、事事顺利等等。尤其一些人抱着和佛菩萨做生意的心情,今天烧一柱香,请佛菩萨帮我完成一项心愿,明天供几个水果,求佛菩萨保佑我什么什么,否则就是佛菩萨不灵,等等。

  2,瞋心学佛,好詈世人;

  '有的人不学佛还好,一学佛就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这也是罪过,那也是罪过,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或者只看到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或者片面地说世道越来越坏,人心不古,等等。这些人在生活工作中往往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忘记了菩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

  3,痴心学佛,迷信盲从;

  '有的人学佛,很容易有迷信、轻信、盲从、依赖、偏执甚至狂热等心理。依法不依人,是学佛四依四不依之一。但是一些人由于自己缺乏知见和分辨、判断力,又不清楚自己的根机,也不能广学博究佛教义理,因此,很容易随大流,盲目跟风,尤其容易对某某知名大师迷信盲从,有时比较偏激甚至走极端(宗教虔诚不等于偏执、狂热),而且对自己的偏差往往不自觉。

  所谓四依与四不依,即: (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三)依义不依语。(四)依智不依识。(了义经,说示究竟显了之义之经典也。不了义经,谓隐覆实义,而为方便之说,不明了开显法性实义经典。)

  4,慢心学佛,心不皈依;

  '有的人学佛,从根本上还存有我慢。在心底里没有诚心归依佛、法、僧三宝。有的人连简单的三归依誓愿也不发。有的人误解佛教为偶像崇拜,或所谓面子上放不下,不愿意拜佛、顶礼。至于禅宗高僧,比如丹霞烧佛、呵祖骂佛等等,和上述慢心学佛,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5,疑心学佛,心存犹疑;

  '有的人学佛,对佛法、佛经半信半疑,缺乏信心。往往以个人的世俗知见为标准去理解佛法、佛经,结果是这也不真实,那也不可能,不仅心存犹疑,而且难免在心底里不自觉地谤佛、谤法。信(信心)、解(理解)、行(实行)、证(体证),是学佛修行的四个阶段。无信心,则其他无从谈起。(当然可以在具体问题上发起疑情,这是学佛参禅的途径,与疑心学佛是两码事)。

  6,边见学佛,执有执无;

  '有的人学佛容易产生边见。所谓边见(或恶见、不正见,意思差不多)一般有两种,也就是执着于两边,所以称为边见:一是断见(执无、执空),一是常见(执有)。有的人一学佛,就是什么都是空,对生活、工作也很消极悲观。这是断灭空,是对佛教'空'的观念的误解。有的人一学佛,就是一心想进入极乐世界、净土(他们在心底里往往将之理解为天堂),永远享福,或者片面地将轮回理解为灵魂永远不死。这也都是对佛教的误解。

  以上六种偏差,是从佛教所说的六烦恼而言。所谓六烦恼,即: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六种根本烦恼。

  7,杂乱学佛,心无适主;

  '有的人学佛比较杂乱,究其根源,一是知见不够,对佛教义理缺乏理解,对自己的根器也不清楚,一是定力不够,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参究佛理,更谈不上实修实证、做功夫。见到禅宗,觉得禅宗好;见到净宗,觉得净宗好;见到密宗,又觉得密宗好,什么都想学,但什么又都没有认真去学。对学理也一样,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学佛要真的有受用,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门路,并'一门深入'。

  另外,杂乱学佛与广学博究不是一回事。

  8,散漫学佛,不能精进;

  '有的人学佛比较散漫,散漫与杂乱不同的地方是,杂乱是找不到门路,而散乱则是提不起状态,精神上懈怠、松弛、放逸,没有'如少水鱼'如救头燃'的迫切要求,因此平时学佛,只凭一时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宁愿把时间花在无益的嬉戏之中,也不精勤向道,白白浪费光阴,所谓'得人身空过',如宝投水。'

  普贤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见于《华严经》、《法句经》等。

  9,泥而不化,如犬逐块;

  '有的人学佛泥而不化,不知圆融、灵活地理解和运用佛法。在上述四依与四不依中,如果说痴心学佛、迷信盲从的人容易出现依人不依法的偏差,那么,泥而不化、如犬逐块的人则容易出现其他三种偏差,即依不了义经、依语、依识。具体说,即:执着于佛的方便之说,不明佛法究竟实义;执着于佛的个别文字、语言,不明佛法根本宗旨;或者不明佛法的真智慧,以人间情识为依,喜欢以凡情俗智去度量佛法。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人的偏差也就是佛教经常说的'如标月指',只见指头而不见指头所指的月亮;亦如禅宗所说'如犬逐块',狗只知去追逐土块、石块而不去追逐扔土块、石块的人。

  10,纯为学术,买椟还珠。

  '有的人学佛纯为学术,买椟还珠。这与上述泥而不化,如犬逐块颇有一些类似处,都有点本末倒置。不同的是,这些人往往是一些做学问的学者,他们的偏差主要不是执着于佛法的字面意义而不知圆融,而是执着于以世智辩聪观念去对佛法进行批判、考据,对佛法的修行道却不能身体力行。不可否认,他们的工作有不少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中有的人对佛教义理,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们中还有的人对佛法有真知实证,则另当别论)。但是,仅仅着眼佛教幽玄精微的义理,或一些纯学术的考据、批判,于佛法的核心即佛教的修行道却缺乏信解行证,不能以除烦恼、求解脱、了生死为学佛的根本目的,则又无异于'买椟还珠'。因为不管怎样,佛法不是拿来做学术的文字、理论,而是有助于获得生命之究竟解脱的法门,真正的佛法'可以明见,非时常真,来观可征,引导得果'。



为您推荐

《百年中国学校音乐课程变迁的文化哲学研究》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20世纪以来学校音乐课程变迁的历史考察 ; 学校音乐课程范式的现代性追求及后现代的挑战与应答 ; 文化观念与学校音乐课程哲学变迁的内在理路透析 ; 人学理念与学校音乐课程目标变迁的文化..

《音乐哲学研究》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全书围绕音乐的哲学问题,运用哲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以音乐为论域,以哲学为视角,对音乐的基本观念、方式、逻辑、信念展开哲学的追问与反思。提出了音乐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论、审美论、价值论等音乐哲学命题。论..

《摄影哲学》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摄影哲学》对摄影领域的贡献完全可以与如今我们认为的那些伟大的现代经典著作相媲美,如瓦尔特 本雅明、安德烈 巴赞、安德烈 马尔罗、约翰 伯格、苏珊 桑塔格和罗兰 巴特等人的著作。▲无论就其形式上的特..

《印证心灵.传承不朽:现代文学的诗.史.哲学品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内容

《童书评论集-上册》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本书是著名作家、书评家徐鲁有关中外童书的序跋与导读文章的精选集。全书共分四辑,辑一是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各类原创童书写的序跋与导读;辑二是为一..

《童书评论集-下册》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本书是徐鲁所著《童书评论集》的下册,列入 东湖书坊 系列,重点收录了徐鲁的书评文章,包括综述性的评论文章、儿童小说评论、儿童散文评论、儿童作品和图画..

《2015年-书评选粹》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北岳年选系列丛书之《2015年书评选粹》。我们早已无法回到未开化状态,因而只能“被迫与书一起生活。但生命太短暂了,以致我们只能选择和那些*伟大的书活在一起”。所谈之书虽出于古而实存于今,所有对过去的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