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好一本书,既可用于理解营销策划、消费心理等,也可用于自我认识与反省。
本书最后的小结很好的作了总结,依旧,我列出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
- 损失厌恶
这个潜在损失越重要,我们对损失的烟雾也就越强烈、换句话说,所处情境越危险,我们越容易很快作出非理性的决定。(止损与追逐损失)
如果事情出了问题,我们既可以采用权宜之计的短期解决方案,也可以想想'就这件事的大目标而言,这只不过是一个小错误。制定一个长期计划'而且不会把它抛到一边'是克服我们对损失恐惧的关键所在。
当我们过于看重短期目标的时候,我们避免遭受损失痛苦的自然倾向,更容易扭曲我们的思维。从另一方面说,如果我们选择了长远的观点,那么潜在的损失看起来就不会那么讨厌了。
- 承诺(commitment)的牵累
他们自己挖的坑越深,便越会继续挖下去。。。他们始终无法逃离被控制的结局
让过去成为过去(沉没成本)
- 价值归因/价值判断/先入为主的判断
当我们过于广泛地运用价格标签的时候(先入为主而作出的价值判断),我们的理性判断就会受到蒙蔽。
期望改变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
当我们被贴上标签时,我们很容易开始按照人们赋予我们的方式付诸行动,我们会去迎合由他人的判断为我们创造出的模式,从而,让我们在真正的自我与我们被赋予的特质间产生混乱。
把影响我们对一件物品价值判断的因素了解的越清楚,我们被价值归因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小。
我们必须保持谨慎,不要过度依赖最初形成的判断,因为它们会阻碍成为更精细的评价。
要保持灵活性,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事物!
观察事物的本质,而非只看表象
- 公正偏离的情绪(感觉不公平时的)反应
平分钱的例子,百万富翁节目的例子
对'公平'的理解不同,会对结果导致相当大的变化
通过被评估人积极的参与,一个潜在的不和就会转变成一个通力协作的行动,同时,这种方式还能让人们客观评估事实,而不是被过程不够公正的感觉左右。
- 利己(愉快)中枢和利他中枢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比如说我们生活中,给人婚礼出车这件事情。如果都谈钱,出趟车给你200,500,800等,可能出钱便宜了咱连车都懒得刷(除非实在说不过去),甚至不如在家呆着,找个借口或者推荐别人了'这是因为涉及到钱了,利己中枢就会来判断,看看这些钱够不够刺激兴奋点。
但如果一个朋友(就算很一般的,或者朋友的朋友,不认识的,假如没有人脉成本和互惠原则),这趟活不给钱,那么你可能真的会刷刷车,好好的开一趟'这就是因为无关金钱,利他中枢开始接管。
以上这个例子真的就是发生在我同事身上的例子'
这个话题可以很深入的,涉及到工资,奖金,补偿金等,更可能涉及到对企业文化或者社会文化的理解与活用。
比如,在一个逐利的文化中,可能在任何场景下,人们都会习惯性的用利己中枢接管思维,而在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中,利他中枢经常的会控制思维。这可能对经营和营销,甚至人际关系的构筑有杠杆作用。
- 群体动力(群体一致性)
发起人,拦截者,支持者,旁观者(中立者)
正确地看待拦截者的作用(忠言逆耳的意思吧~)。一个拦截者的出现,能使决策过程更理性,当然拦截者也会犯错误,不过蓝记者提出的观点,可以为决策拓展眼界
'
到最后,文章最后说的话:
我们都曾收到过那些与理性和理智毫无关联的因素的影响和控制......只有辨识并理解这些感受的隐形世界,我们才能够有望削弱他们的力量,才能有望抑制他们对我们的思维和我们生活的影响力。
这句话熟悉不?感觉想不想九型人格?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