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治心之根本,自在之法门-《心经奥义》书评



'《心经》可以看作般若经类的提要,虽短,却道出了佛法的核心与关键,真体悟明白并且见到了,佛法三藏便可以无视了,离觉悟与道也就近了,这有谈何容易呢。
   佛经应该参详着读,彼此碰触、比较着去把捉其真正的意旨,更重要地是得用心去体悟,人生阅历、见地、心境到了哪一步,才能体味到哪一步。
   解心经的很多,网上就能搜出不少,能流传下来,便都不至于太离谱,参照着看,把握到大概之后,便只能随着自己阅历、认知与觉悟的提升去深入了。

'要真正理解心经,都人生的认识,对佛法名相的理解,都是不可少的。
   感悟与机缘到了的,细加品味之下,自然能明白。
   心尚未清净下来,明白了意思,也感受不到其真意,见到了其旨义,也无法纳之于心,受用无尽。
   不过整得更清晰些,还是能消减不少理解的难度吧。
   然而,所谓心经,直指本心,以本心体之、本心感之、纳之本心才是。

'《心经》虽只两三百字,其义却深矣、远矣,却是寥寥几种可终生品咂的经典之一,原文如下: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 观自在菩萨.在深入修行般若禅定的时候,明悟了色受想行识五蕴皆是虚幻无常的而本来自在、了然无着的道理,自然而然地化尽了一切根源于执妄的苦厄,臻至了圆融无碍之境。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菩萨开示舍利子曰:
  舍利子,你要明白:
  四大因缘和合而成、有形存在的相状----色相,皆是缘来则聚、缘尽则散、变动不居、虚幻无常的,只是缘起而现、缘去则灭,没有独立、不变、实有的自性。
 ' 破除了虚幻无常、变动不居、外显的缘起色相之后,所能见到的,便只是缘起皆性空之理,便只是具有独立性、不变性、实有性的缘起性空之空相。
  色相因缘而生灭,是无自性、空的,因而可以说色不异空、色即是空。
  空相,也可以说空性,是独立、不变、实有的。不过并不是世间就有个东西叫空性放在那里,缘起性空是体现在缘起缘灭之中的。因而可以说,空不异色、空即是色、空色不二、色空不离。
  打个比方说,色相譬如波浪,缘起缘灭、变动不居;空性譬如水,不管波浪如何变动,都只是水。
  波浪是水因缘生灭的表现,水是波浪应缘而显相的基础,波就是水,水就是波,离了水就没有波,离了波就没有水。
  变动不居的波浪是我们能够看到的,但它是因缘生灭、没有恒常自性的,所以我们说它只是水应缘而显相,只是空性应缘而显的表相。
  水是我们破除了波浪的表相后见到的,不管因缘如何变,它是独立、不变、实有的。但是,世间并没有脱离了波浪而存在的水,水的恒常地应缘而变中,水只是破除了虚相后的照见,世间真实存在的只是水因缘而显波浪的生生灭灭。
  从变动不居的波浪,看到了水,便能不在为无常所扰;明了了水只是由波而见、并没有孤立的水,便能不入顽空;清晰了世间本然而存、造化自然而演绎的只是水因缘而显的水波之生灭,而并不存在孤立的波之相、空之性,破了虚妄、也破了空执而回归到本来自在的本然,便空有不执、有无俱遣、见了本然了。
  受想行识,亦同此理,受空不二,想空不二,行空不二,识空不二,五蕴皆空,空蕴不二,非有非空,有是虚相,空是照见,破执妄而见性空,见性空亦要假名有,空有不着,便是那本来自在。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舍利子,你要清楚:
 ' 一切法之空相的真实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一切法皆因缘而生,法是心影,心生法生,心灭法灭,而心亦是幻,自然诸法皆空。
  所谓空相,也即空性,只是破除因缘和合之虚相后,缘起性空之独立性、不变性与实有性,
  空性的本质便是独立性、不变性与实有性,其由来其实便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分别对应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之三法印。
  缘起皆性空,是谓空性,自然不会因何而生灭、垢净、增减。
  诸行无常,无常下之空相有其独立性,随缘起缘灭,不生不灭;诸法无我,因缘下之空相有其不变性,随法生法灭,不垢不净;涅槃寂静,清净之空相有其实有性,随缘法生灭,不增不减。
  分别对待皆是虚相,破了虚相而见之空相,而见之空性,自不会有生灭、垢净、增减之对待,不随缘起缘灭而变而独立、不变、实有,是谓空性,是谓空相。
'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
  这样弄清了空相的真义,便不难明白:
  色受想行识五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皆是缘生缘灭、无自性的,皆是虚幻无常、变动不居的。
  破除了对五蕴、六根六尘六识的执着与挂碍,贪嗔痴便无由而生,当下便是菩提了。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皆如梦幻泡影、四大假合,轮转生灭、变动不居,了不可得的。
  苦集灭道四圣谛,虽然能助益众生除一切苦、到涅槃乐,却也是一时的缘生,不该执取。
  空性自在,明之其在,未明其亦在,其间无智慧可得,亦无法可得,只是见其本来自在。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
  因以上所言,五蕴、六根六尘六师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诸般皆空。明悟了这些之后,因菩萨依止自性的金刚般若智慧、超脱缚累、得大自在,本心再无挂碍,无挂碍,也便无有得失执妄,自然无有恐怖、无颠倒梦想,而臻至清净大自在之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无不由此法门,以金刚般若大智慧依止本然自性而得无上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
  既得无上菩提,深感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于是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大致去阐释下呢,就是:
  去经历,去体验,去超越经历与体验,去超越一切经历与体验,跳脱执妄、觉悟自性得菩提。 )

'



为您推荐

《童书评论集-下册》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书籍特色 本书是徐鲁所著《童书评论集》的下册,列入 东湖书坊 系列,重点收录了徐鲁的书评文章,包括综述性的评论文章、儿童小说评论、儿童散文评论、儿童作品和图画..

《2015年-书评选粹》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北岳年选系列丛书之《2015年书评选粹》。我们早已无法回到未开化状态,因而只能“被迫与书一起生活。但生命太短暂了,以致我们只能选择和那些*伟大的书活在一起”。所谈之书虽出于古而实存于今,所有对过去的解说,..

《汉学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著名汉学家杨联陞自比为汉学的看门人,其学术书评驰誉学界。本书辑录了杨先生60余篇中英文书评,所评皆为名家代表著作,内容遍涉语言、官制、考古、地理、边疆史、文学史、科技史、经济思想史、书画史、佛教史、史..

《回望朱自清朱自清书评集》内容简介|作者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书评人可以歇歇了》是“80后”著名书评人许骥的书评文字的结集。其书评文字散见于《书城》《中华读书报》《《书屋》等各类报刊。其文字简洁明快,能直入作者以及图书的核心部分,受到作者以及读者的好评。本..

《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公之于世。国家为了制止珍贵文物继续流失,把馀下的敦煌遗书交给京师图书馆(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保管收藏。1922年,陈垣先生主持整理《敦煌劫馀录》;1929年,胡鸣盛、许国霖先生对这些敦煌遗书..

《万世法门》内容简介|作者

内容简介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发源于北魏,兴于隋,盛于唐,被誉为 皇家寺庙 。其藏有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 本书从不同侧面披露了法门寺地宫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