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天才交易员的洞见与幻觉-《被绑架的中国经济:多角世界的金融战》书评
'◎黄河
' 作为一名勉强算得上资深的财经记者,我自己对经济类读物的标准是'少看畅销书、不读危机论'。其实这两条标准几乎可以说是同义反复:看看网上的经济畅销书排行榜,排在头几位的永远是各式各样的'危机'与'阴谋'。
' 刘军洛的《被绑架的中国经济》不但名列畅销书排行榜,而且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盛世危言',却依然让我一口气读完,而且感觉'受益匪浅',可谓异数。
' 受益匪浅并不表示我同意书中的许多判断、推理和结论,而是作者的思考和表述突然让我理解了另一种观察和解释世事的方式:那就是金融交易员的'套利视角'。
' 作为一名曾经预见2008年世界性金融风暴的评论者,刘军洛因其数次准确地预见金融市场的转折点而被一小批'粉丝'们奉为'天才'。而他曾经'鲜衣怒马',如今收养上千只流浪猫式的'退隐江湖',也在投资圈内被传为奇谈。
' 在本书的前两部分,刘军洛详细阐述了自己判断2008年金融风暴的思路及其学理依据:通过对全球性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分析',身为'草根经济学家'的刘军洛悍然挑战被视为当今货币金融理论《圣经》的巨著――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中的核心观点,也就是被称为'货币主义'的一系列思想。
' 坦率地说,尽管因为缺乏数据和事实引用的准确来源,令我担心作者在解释历史时是否有些'六经注我'的偏颇,但我还是被刘军洛的解释思路所吸引。尤其是他提出的'套利者央行'概念,形象而准确地描述出了今天全球金融流动对金融货币政策的巨大影响。
' 在刘军洛看来,今天以跨国金融市场套利为基础的全球化金融结构体系,使得任何一国试图以简单地控制货币供应量而管理金融秩序――也就是'货币主义'的理想失去了根基,甚至可能因套利资本的大规模流动而出现'反效应'。
' 从这个角度,他对被他称为'股灾先生'的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颇有讥评,认为如果最终不是欧洲、中国和日本央行代价高昂的联手救市,那么这位'货币主义'信奉者所推行的政策很可能葬送'美国文明'。
' 但奇怪的是,就在大肆批评当下美国'救市政策'的同时,作者又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深谋远虑'到令人生疑的'美国战略集团军'。
' 这个号称包含'华尔街、产业化农业集团和美国跨国公司'的杂牌军不仅能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悄悄改变了全球的产业结构,而且还能针对上海的高端房地产和中国中小企业实施令人生畏的'精确打击'。
' 类似的想象在书中还有不少:你很难想象一个前一分钟还在讲述国际金融史的家伙,下一分钟却在跟你讨论军火交易和战争模式。在经过了几个小时的头脑混乱之后,我突然发现自己理解了作者的角度:他讨论的依然是'套利',只不过套利的范畴从金融货币扩大到了政治、战争与环境而已。
' 谁会在一分钟前关心中国房价,第二分钟转到欧洲战争,第三分钟又去研究印度的棉花供应?有一种人,那就是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对冲套利交易者,因为每一个世界角落里的偶然因素,可能都会被转化为金融市场中某种商品或货币的一点波动,而这一点波动本身就足以让交易员获得几千万利润。
' 而金融市场中神秘莫测的波动变化,往往会让身处其中的参与者在'屡战屡败'之余,感觉到自己仿佛在面对某个无所不在的强大对手――对方总是步步先机,着着致命,而自己却只能无力地面对着这可怕的对局。我将这种往往会引发'阴谋论'的幻觉称之为'交易员幻觉'――面对看似无序的金融世界里突然涌现的强大力量,如果不是上帝在掷骰子,那么最容易联想到的自然是'阴谋集团'。
' 而本书的作者显然也在某些时候陷入了这种幻觉之中,感觉到一个无所不在的'强大集团'在掌控世界,对付中国,并且以十分的真诚与焦虑四处呼吁甚至上书中央。
' 在我看来,刘军洛所怀疑的'强大集团'很可能既不是美国政府,也不是什么现实中的跨国联盟,而正是他之前所描述的'套利者央行':追逐利差的全球化资本,总是在发现某个市场'破绽'的时候,就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一般群聚而至,并发起'集团军'式的进攻。这一点在当年索罗斯狙击英镑,以及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覆灭过程中体现无余。
' 从对金融市场趋势的几次准确判断和对金融市场结构的分析思路而言,刘军洛或许是位'天才的交易员',但是套利和交易毕竟不是世界秩序的全部,而一个政府也不可能彻底转型为'国际套利者',它们有着更多需要承担的公共职能和社会责任。
' 当然,要更好地履行政府的职能,对世界金融新秩序的理解同样必不可少,在这个意义上,刘军洛的洞见依然有着深刻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