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工作实在忙,断断续续抽时间看完了高连奎先生所著的《中国大形势》,非常兴奋,想写点东西。
一本要描写当今中国的书,它的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对中国现状的描述;其二是对当下中国的评论;其三是提出自己的建议,解决问题或者规划方向等。一般而言,写中国的书这三个方面都会有所涉及,但侧重点会不同,有些侧重于描述,如《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有的侧重于评论,如《中国大趋势》和《奇迹的黄昏》;有的侧重于建言,如这本《中国大形势》。
如果一本书侧重于描述,则客观与全面是最重要的。如果侧重于评论,那作者本身信奉的思想和主义就起决定作用了,你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还是一个主张'全盘西化'的;你是一个中国文化的顶礼膜拜者,还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等等,这些都决定了你评论的基调和内容。如果一个中国人写一本为中国建言的书,我个人认为,爱中国是一个前提,无论你是主张移植欧美现行体制的,还是主张马克思主义,抑或主张回归传统的,都应该有一颗爱国的心,因为你爱这个国家,你希望它好,你才会为它出谋划策,为它大声疾呼,为它去码那么多的字,否则的话,这个国家为什么要听你的建议?如果你不爱国,写作主要是为了讨些外人欢心,为自己捞点好处,那你的建议就不值得重视,傻瓜才跟着叫好。如果你希望这个国家变糟,你的建议不就成了毒药,就是害人。因此,爱国是为中国建言的前提。高连奎先生的书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也正是有这一点,我才能读下去。
写中国的书挺多的,其中不少并无阅读的价值,原因在于内容都是些陈词滥调,有的内容你听的耳朵都磨出茧子了,他还在那里祥林嫂般的不停地说。比如最近陈志武出书写'金融',张维迎出书写'市场',这些东西改革开放以来就不停的在启蒙我们,让我们从心里把这些思想认定为'常识',成了我们思考问题的基础,类似于数学中的公理,不证自明。可惜还有实践来检验它们,陈志武的'金融'书出的时机不好,这次经济危机恰恰是陈志武大力鼓吹的西方的'金融'出了问题,那些反对派估计懒得听他扯,但是那些只看理论,不看现实的先生会买他的书给自己打气,用意淫来让自己爽。而张维迎的'市场'比'金融'更算陈词,是绝对的'常识'。张维迎们的'市场'是高'纯度'的市场,是一点沙子也不能揉的'市场'。这样张维迎们就可以进可攻,退可守了。如果一个国家应用了市场经济,不管'纯度'如何,那所有的成绩都是市场的功劳;如果市场经济出了问题,那是'市场'的'纯度'不够啊!这一次发自欧美的经济危机,张维迎们不就是声称政府干预,不够'市场'造成的。可是,连欧美的'市场'都'纯度'不够,那张维迎们的绝对'市场'恐怕从来就没在人间呆过,是一个完全不存在的东西。人类为什么不实践如此之好的东西呢?恐怕在于大家知道这些空想的危害,而思想家们还沉醉在自我的迷梦中。西方那些资本家在危机一来,就都不管'市场'了,都跑到政府那里要救助,其中还包括色情产业,就是今天,雷曼的那位前CEO还抱怨政府见死不救,真该让张维迎给他上上课。中国这几十年来的这类陈词滥调已经太多了,我们需要富有创建的新鲜的思维,需要脚踏实地的思考。《中国大形势》就是这样一部让我们看到很多颠覆我们'常识'、'共识'的鲜活之作,如中国的内需不足,中国的投资率过高,中国的产能过剩等等问题,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本书体现了作者对民生的极大关注,提出'低生存成本型社会'这样极富创意的建言,这是我从未听说过的民生解决方案,比那些所谓的学者们每日的胡扯高明太多了。
令我惊讶的是,高连奎先生还只是一个青年,如此年轻有如此深度的见解,他的努力可见一斑。不过话又说回来,那些戴学者帽子的先生们脑子早已固化,提不出新的见解就很正常了,也许,新东西只能由年轻人来创造。高先生还年轻,在学术的道路上还要坚定地走下去,应该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审视、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东西。现在的社会学者和经济学者很多都已停止前进的脚步,每日重复自己以前的东西,也许从来不是他自己的,只是从洋人那翻译过来的东西,这些人已经是社会进步的障碍了。高先生应以他们为戒,不断地深入,不断的进步。我希望高先生能够成为一个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爱国的经济学家。
曹豫生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