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电视台《读书》栏目编的《读书:29位文化名家的书心文事》,讲了许多文化名家与作品有关的故事,像是作品解读,又涉及作家的亲身体验和生活思考,有点像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不过人家的对象是艺术名家,而这里是文化名家,其中不乏让人感动之处。
第一个感动,是河北电视台的执着。刘震云为本书的序以《当代的颜回》为题,他说:'如今中国的电视台,还有做'读书'栏目的,就有点二。因为,当中国的'严肃社会'向娱乐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人们首先放下的,就是手中的书。'可河北电视台还是在'超女'快男'的疯狂声中,坚持做没钱、没利、困难多、收视率低的'读书'栏目,刘震云于是给予了当代颜回的美誉,即高尚,能苦中作乐和自得其乐。我在想,连中央电视台的类似节目都停了,河北电视台真的是让人有些感动。
第二个感动,是一批作家对知青生活的深思。在知青的上山下乡成为历史时,社会上涌起了两种声音,一种是批判与清算,一种是从这一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剥离出人性的珍贵的光辉。以知青小说而出名的梁晓声,就是后一种。他说'我们付出和丧失了很多,可是我们得到的还是比失去的多'。由此,他被誉为'青春无悔'作家。无独有偶,张承志在谈到自己的上山下乡时,绝无任何后悔之意,说自己当时是写了血书坚决要下去的;不仅如此,作者后来回城后又去了西北和新疆,再次体验。而就在不久前,我读陕西作家商子秦的《传说》,也发现其有着深厚的知青情节,难过的经历成为了人生难忘的财富。在普遍批判的风潮中,有这样一批作家的深刻思考与文学呐喊,我不禁感动。
第三个感动,陈忠实的坚韧。真正开始专业写作的时候都已经46岁,一生似乎能让人记住的也就一部《白鹿原》,这样的作家恐怕不敢称有天赋;但可能就一部作品,却绝对是经典;这个作家就是陈忠实。在做客《读书》栏目的过程中,我看到了陕西作家优秀传统的继承,那就是创作生活的深入和严谨。当年柳青是住到农村才写出《创业史》的,而陈忠实继承了这一点,而且这一住就是十年。这十年也没有写出多少作品,基本就是一部《白鹿原》,再加上前面几个为《白鹿原》做准备的中短篇,《白鹿原》的全部创作时间更长。以十多年的时间去写一部作品,其坚韧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若再想到作者住到农村写这个作品的时候,已经是陕西省的作家协会主席时,这一感动又会增加几分。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