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是陕西知名作家商子秦先生的又一本散文集。在阅读《传说》的过程中,我恰恰读到了梁晓声、张承志关于知青历史的一些文字,于是我忍不住将这本书的第一篇多读了两遍。这本书的第一篇与书同名,也叫《传说》,足见其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这篇文章写了作者重回当年插队的宝鸡山区一个村庄的见闻,作者惊讶的发现:那里的'孩子们像倾听无数久远的民间传说一样,倾听关于我们青春的故事,我们的勤劳、我们的付出、我们的'犯傻'、甚至连同我们那懵懵懂懂的初恋';而作者也深感'在离别这块土地二十多年后,我才发现,当年的我,还有我们,从来就没有走出这块土地'。在作者情不自禁的感动中,我也深受感动。
而从河北电视台《读书》栏目编的《读书:29位文化名家的书心文事》一书中我得知,在知青的上山下乡成为历史时,社会上涌起了两种声音,一种是批判与清算,一种是从这一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剥离出人性的珍贵的光辉。以知青小说而出名的梁晓声,就是后一种。他说'我们付出和丧失了很多,可是我们得到的还是比失去的多'。由此,他被誉为'青春无悔'作家。无独有偶,张承志在谈到自己的上山下乡时,绝无任何后悔之意,说自己当时是写了血书坚决要下去的;不仅如此,作者后来回城后又去了西北和新疆,再次体验。现在再读陕西作家商子秦的《传说》,也发现其有着深厚的知青情节。在普遍批判的风潮中,有这样一批作家的深刻思考与文学呐喊,我不禁感动。
但关于知青历史的文章在书中并不是一篇,而是一个大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体会着一种感动。在本书的序中,李浩先生说到,'我一直认为,由于时间距离太近,我们对当代事件的许多情绪性观点和看法将来未必能站得住,传下去。及时保存一些档案,抢救一些史料,记录一些细节,却都有存信史的意义。'我们有意识或不经意做的这些,对未来史家还原历史真貌功莫大焉。'因而,多这个角度看,作者关于知青若干故事的叙说,并不是传说,这是知青的历史,并将由这些文字留给后人。
当然,《传说》并不是仅仅关于知青历史的书,而是作者近十年来的各类作品集,其总体构成,我感觉更像是纯文学作品与经济社会应用文的合集。既能静心写文章,又能动心经事务,这恰恰是作者的让人敬佩之处,也是猜到之处。在本书的序中,李浩先生也还不无惋惜地说到,'但我也隐隐感受到这批昔日的文化骑士投身于这些红火热闹中,实际上也含有许多无奈'。可我恰恰不这样认为,我一向不同意作家成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纯文人,而是要经世致用。在经济社会日益发达的情况下,传统的文人们走出书房,投身经济社会发展洪流,是一种与时俱进,但在这一历史性的过程中,一些不适总是难免的。在《传说》中,有关道路的散文,为各类盛大事典撰写的辞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包含时代精神的经济社会应用文。从古到今,应用文体始终是需要的,战国秦汉,唐宋明清,历来就有文人们在此方面活跃的身影,今天的文人们更不应袖手旁观。
在本书的序中,李浩先生还提出了希望,就是寄语商先生,要学会做大家做大师,并相信他能做得到。我在阅读结束时,也充满着这样一种期冀。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