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复制的幸福-《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书评
2010年的前一半,工作忙到发聩,遗憾疏于阅读。静下来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这本《伊斯坦布尔的幸福》。如果说帕慕克笔下的伊斯坦布尔是宁静哀愁的,那么李凡纳利笔下的伊斯坦布尔则是疯狂浪漫的。我无法断言这本小说是否能入选我自以为是的年度唯一,但它至少是足够酣畅淋漓的。
多次被问及,最想去旅行的地方是哪里。总会脱口而出:土耳其。我想去感受这个游牧民族是怎样从中亚慢慢往西迁徙,我想去感受那座充满朝觐感的伊斯坦布尔,我想去感受既有古希腊也有古罗马的文化遗迹,我也想去感受留着基督教萌芽痕迹的另一个土耳其。当读罢这本《伊斯坦布尔的幸福》,我还想到它的东南部农村看一看,那片至今仍存在着'荣誉谋杀'的土地。
所谓荣誉谋杀,是指家族里的男性成员以捍卫家庭荣誉为由杀死女性,且可以得到司法系统的'容忍'与'保护'。女性常见的被杀害原因有:被强奸、被怀疑通奸、举止轻浮、离婚等。官方数据显示,发生在土耳其的荣誉谋杀案,每年约200余例。
这个故事的主线,就是一场未遂的荣誉谋杀。在今天土耳其以男性为主导的东南部农村地区甚至很多大城市,这种荒唐的荣誉谋杀行为依然存在。李凡纳利认为这是'世上最大的罪行',他在本书中借男主人公之口说,正是土耳其普遍施行割礼,造成男性对女性又崇拜又歧视。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性压抑是绝大多数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根源。
有一种说法,英文单词罪恶(evil)是来自夏娃(Eve)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被她那身为当地宗教领袖的伯父强暴,她从小被告知:所有的人都是罪人,但尤其该诅咒的是女人。女人是魔鬼,肮脏危险,就像她们的祖先夏娃一样,她们都给男人带来麻烦。所以她们必须日复一日地全身上下包裹厚厚的衣服,必须不断地生孩子、经常挨男人揍,因为她们是人类的耻辱。直至她被秘密送达伊斯坦布尔,逃过了一场荣誉谋杀,邂逅了一位每天夜里有着堂吉诃德式理想、白天又在富庶生活里空虚迷失的中年男子,她的人生有了戏剧化的转折,她对自己的性别以及幸福的界定有了又一次的认识。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呈现了宗教体制与文明观念冲击下女性意识的微妙变化,也呈现了传统与现代疾速更迭下知识分子的中年危机。据说这部小说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广受好评,我想正是因为它探讨了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身份焦虑。
土耳其人到底是谁?他们不完全是欧洲的,也不完全是亚洲的,更不完全是穆斯林的,他们不完全是传统的,更不完全是现代的,他们面对着不公与强权,他们也面对着信仰的迷失与道德的崩溃。也许,这种不可复制的复杂性,便是土耳其的魅力,也是人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