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挪威的森林'。这不是披头士的歌吗?一直喜欢他们随性的声音,可这首并没留给我什么印象。我试着使劲想了想,恩,没印象。
'
扒下书皮,一口气读完。
'
这是一本切合市场规则,因而能够流行的小说。氤氲着的黑色情调平缓而伤感,最易与青年读者敏感的思绪揉和。对,就是那个大家都爱的词语:忧郁。不仅如此,此起彼伏的回忆、泪水、挣扎、背叛、死亡'不都在为作品努力加着分么。我不敢乱说作者在向商业和读者暗送秋波,因为社会现实明明就如是。从现实主义角度打量,这便又是本适合和值得青年人读的小说。让即将跨掉的,处在迷茫中的孩子们'也许不明白为何这做'清楚自己都干了些什么。孩子。不是吗?虽看来经历了很多也不过20岁而已。对'这孩子',我们并没觉出他坏:因为他真实。其实,刚开头主人公没说几句话时,我脑海中已浮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时代背景,相似的心境,遗憾的是,《挪威的森林》并未带给我同样的震撼。我这么说不意味着这部声名显赫的小说不好,实在是自己学力太薄,悟性太差,没能发现与其他反映同类题材作品相比的独到之处。全部的阅读印象集中在一种淡入淡出的感受上'那就是作者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未可知。
'
淡呐,像饮一杯无滋无味的温开水。之前还有人向我颇为神秘的提到此书,'很黄!'眼神狡猾狡猾的。哪黄?没看出来。不能说失望,那样倒显得我太不君子了。假如是把'黄'和'性'画了等号还勉勉强强说得过。可关键之处作者还是戛然而止,形成一块块意味深长的留白,用读者不自觉地意淫丰富自己的创作。
'
还好,没产生'不适'之感。必须'严重感谢'译者'林少华',他用地道的汉语将小说'去日本化'了。略显文气的修辞,脱口而出的对话,真是厚道极了。当然,如果用这种方式彻底翻译欧美作品,我一定会急。东西方的语言,节奏韵律毕竟存有差异,脱离开约定俗成的语感气垫,文字还能有弹跳的活力吗?这话听来好像有点道理,其实是诡辩,真实原因乃本人对英语言组合模式情有独钟,被硬生生割裂了于心不忍啊。
'
读过之后总觉得缺点什么,刚开始认定是由学习生活和家长角色双双'不在场'造成的。一翻,不对,还多少都提到了。那是什么呢,怎么也找不到。唉,或许我感到的是他们通过过于丰富的生活传达出的心灵空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