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后,我陷入了迷惑,一个被人传颂的经典之作却是那样的难以琢磨,我甚至在想这是小说还是哲学作品。
全书的故事以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为背景,重点描述了两个男人两个女人和一只狗,他们都是那起事件的受害者,但并不是在对事件的绝对反抗中毁灭,而是在另类的寻觅中结束寻找牧歌。他们找到了吗?似乎卡列宁的微笑有一些暗示,但却也不能肯定。
全书的哲学性思考不断引导故事情节的深入,但也让人阅读起来更加痛苦。轻与重、灵与肉、牧歌与毁灭,这些相对的概念在本书的描述中本质上没有区别,轻是因为生命承受的重还不够;灵与肉应该结合,实际却在分离,并以分离来体现;牧歌因为毁灭而存在。
本书附录的那篇文章对我的阅读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但依然不能破解心中的迷惑。作者对共产主义专制进行了嘲讽,却也对资本主义的虚伪进行了无情揭露,那么追求的路子在何方?就是最终的乡下的自然的生活吗?托马斯发表了让当权者不满的文章并坚持拒绝发表声明,但他却不想公开的抗争,以逃避来摆脱现实的困扰,付出的代价与公开抗争几乎并无二致;他深爱特蕾莎,却又同时与若干个女人保持着仅是性的层面上的频繁接触,并以此来反衬着与特蕾莎的爱,精神上的矛盾重重;另个一个女人萨芬娜在画的创作上体现着与所受的所谓共产主义美术教育的反动,但在精神与肉体上却追求着征服。
许多评论文章提到了昆德拉作品的撒旦性,人性对于牧歌的追求孜孜不倦,但并不能阻止人性的撒旦性的发作,从而牧歌只能在毁灭中实现,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悖论,但在现实中又确实存在。本书的种种哲学思考,让我想起了道家思想的对立统一、相克相生,又联想到了佛家的色空皆无。此书绝对不是简单的讲述故事,或者对历史事件的侧面反映,而应该是一段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的身体与心灵的流亡与寻觅,并最终偏离了世俗的一般轨道,从而引起了更多的议论与反思。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