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价值转乾坤》书评
人间的秩序和道德价值从何而来?这是每一个文化都要碰到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中西的解答同中有异,但其相异的地方则特别值得注意。
中国最早的想法是把人间秩序和道德价值归源于'帝'或'天',所谓'不知不识,顺帝之则'、'天生丞民,有物有则',都是这种观念的表现。但是子产、孔子以后,'人'的分量重了,'天'的分量则相对地减轻了。即所谓'天道远,人道迩'。但是孔子以下的思想家并没有切断人间价值的超越性的源头'天。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意识,这个意识内在于人性,其源头仍在于天,不过这个超越性的源头不是一般语言能讲得明白的。只有待每个人自己去体验。'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是说孔子不正面去发挥这一方面的思想,并不是他不相信或否认'性与天道'的真实性。近代学人往往把孔子的立场划入'不可知论'的范围,恐怕还有斟酌的余地。'天生德于予'、'知我者其天乎'之类的语句对孔子本人而言是不可能没有真实意义的。孟子的性善论以仁、义、礼、智四大善端都内在于人性,而此性则是'天所以与我者'。所以他才说'知其性者则知天'。后来《中庸》说得更明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比较具有内倾的性格,和西方式的外倾文化适成一对照。内倾文化也自有其内在的力量,只是外面不大看得见而已。内在力量主要表现在儒家的'求诸己'、'尽其在我',和道家的'自足'等精神上面,佛教的'依自不依他'也加强了这种意识。若以内与外相对而言,中国人一般总是重内过于重外。这种内倾的偏向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的确曾显露了不少不合时宜的弊端,但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延续数千年而不断却也是受这种内在的韧力之赐。《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大致能说明内倾文化的特性所在。这里止、定、静、安等本来都是指个人的心理状态而言的,但也未尝不适用于中国文化的一般表现。18世纪以来,'进步'成为西方现代化的一个中心观念。从'进步'的观点看,安定静止自然一无足取。黑格尔看不起中国文化的主要根据之一便是说中国从来没有进步过。'五四'时代中国人的自我批判也着眼于此。我个人也不以为仅靠安定静止便足以使中国文化适应现代的生活。中国现代化自然不能不'动'、不'进',在科学、技术、经济各方面尤其如此。但是今天西方的危机却正在'动'而不能'静'、'进'而不能'止'、'富'而不能'安'、'乱'而不能'定'。最近二三十年来,'进步'已不再是西方文化的最高价值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