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第二个30年:推进人本导向的体制创新-《人本体制论:中国人的发展及体制安排研究》书评
'读常修泽教授的著作《人本体制论'中国人的发展及其体制安排研究》
王'淼
2008年,在世界历史的坐标上是不寻常的一年。以时间为纵轴看,中国的改革走过了整整30年,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国成为真正在世界举足轻重的大国;以世界各国为横轴看,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开始蔓延。世界格局正在因为中国的崛起而改变,在这一个历史机遇面前,怎样去继续我们下一个30年的改革成为越来越多学者认真思索的问题。最近问世的一本新书,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修泽教授的学术著作《人本体制论'中国人的发展及其体制安排研究》,对此做了尝试探讨。
在书的扉页上,常修泽写道:'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人的主体性被集权所压制;在原教旨的市场经济模式下,人的主体性被金钱所浸蚀;至于在未来某个虚拟世界的体制下,人性会不会被过度纵欲而扭曲,尚不得而知;我现在最想探求的是,在21世纪的中国,如何建立无愧于人自身解放和发展的新体制。'。'建立无愧于人自身解放和发展的新体制,就是常修泽教授长期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
在书中,笔者看到了这样一个课题。1986年,常修泽提出申报'社会主义人本经济学'的课题申请。课题申请书提出,尊重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很可惜,这个课题由于某些原因,并没有得到批准。但常修泽对人本主义的研究,却一直坚持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以人为本'已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理解'人的自由发展'在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常修泽教授是将改革问题作为自己研究方向的一位学者,他的这本著作的出版对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应该说是非常及时的。
该书对'人本'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进行了探讨,指出,在人的价值实现问题上,需要有长远的战略思维。要重视基础性人本,但不能只限于基础性人本。围绕中国'人'自身的解放,书中创造性地提出在第二个30年改革中,如何搭建'三个解放(指生产力的解放、生产关系的解放、人的解放)互动'平台的思想。这就是,搭建技术革命平台、搭建发展方式转换的平台、搭建体制变革平台。明确提出'三个解放(指生产力的解放、生产关系的解放、人的解放)互动'这一命题是有新意的。
着眼于未来新的阶段,该书指出,历史赋予我们中国的,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环境制度改革,称为'五环式'改革。要完成'五环式'改革任务,需把握三点:一是准确把握'五环改革'每个环的'中心':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是经济市场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心是政治民主化;社会体制改革的中心是社会和谐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是价值先进化和多元化;环境制度改革的中心是生态文明化。二是把握'五环改革'之间的'交扣'性,使之一体化;三是增强'五环改革'的动力。书中提到,改革能否突破的关键所在,是能否摆脱既得利益集团中某些'障碍力量'的束缚。书中以作者2008年对南美的考察为例指出,'从南美实践看,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方面,要推进经济市场化,但要防止'权贵';一方面,要寻求并实现社会公正,但要防止'民粹'。无论是'权贵'还是'民粹',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都是不利的。而且,这两者现象是互为依存、恶性互动的:上面越'权贵',社会越'民粹';社会越'民粹',上面越'权贵',甚至可能会集权。比较而言,中国当前主要是防止'权贵'问题。我们必须看清这一点,保持理性认识'。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到去年底去世的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他指出,改革者面临的问题,比革命者更为困难。首先,改革者必须两线作战,同时面对来自保守和革命两方面的反对。其次,改革者不但要比革命者更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而且在对社会变革的控制上也必须更加老练。再次,如何处理各种形式改革的轻重缓急问题,对改革者来说比对革命者要尖锐得多。对于正在深化的中国的改革而言,目前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此,改革在现实层面上更主要是一个带有改革者主观色彩的操作实践问题,也更需要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对于下一步的改革,常修泽给改革者的建议是,举措到位、局部矫正、注重提升、排除干扰,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以人为导向的改革观。他认为,要探索新的改革方略,要看到,能量的释放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涌流式的释放',还有一种是'涓流式的释放'。前者蔚然壮观,后者弥足珍贵。要尽量促成'涌流式的释放',同时对'涓流式的释放'也不可轻易放弃。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从未来改革30年的这样一个长期历史过程来看,我们相信,马克思所提倡的'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中国改革报》2009年0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