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差不多、想当然、拍脑袋、大概、蒙混、空话套话式的思维和习惯渗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避免比经济增长速度更快的耗费、破坏速度﹖为什么中国众多知名企业仍在重演'农民帝国'式的轮回﹖为什么缺标准、缺流程、缺细节、缺数量分析、缺科学论证在各行各业几近积弊?为什么简单、容易的错误屡犯,同样原因的安全事故频发却不能根治?为什么当前特别要强调补课与全民科学管理普及教育?本书结合大量的日常社会生活实例与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各行各业的实践,从中外企业管理发展历史的比较和文化差异、工商业基因的分析,提出并回答了一系列尖锐而急迫的问题。
作者指出,当前应抓住管理中最紧要、最基础又最薄弱的事项,并从中找出问题的症结与最佳行动方案。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最需要吸取的教训之一就是长期缺乏科学管理的理念、方法、工具的普及教育和广泛应用,缺乏能反映科学精神、方法的全民职业素质系统性训练,应在各行各业大力推动科学管理的普及化、大众化。科学管理的核心词汇就是精细、标准、流程、规范、数量、过程控制、积累。这些词汇不算什么'高科技',但都最易被漠视。以'泰罗制'为发端的科学管理是在西方一百年前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从小农经济、小生产转变为现代化大工业尘产的思维方式的一场革命。世界500强成就的源头正是通过科学管理精神的熏陶与各类科学管理工具的应用,造就了一代代适应科学管理要求的职业化人才。没有科学管理的革命和运动,就没有西方的现代工商文明。中国在适应工业化、城市化,迈向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与'泰罗制'所处的时代背景几近相似,中国企业管理缺乏传承,科学管理思想一直受到排斥,缺乏科学管理的熏陶。要通过科学管理将现有的职业阶层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训练成职业化专才,将对科学管理思想毫无所知的创业者训练成职业管理者,将大批农民工、城市新移民训练成合格的产业工人和现代城市市民。每个公民都是管理者,都应像管理者那样思考。科学管理涉及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每一天,比我们所想象的应用宽广得多。只有建立在厚实的科学管理基础之上,回归管理的起源,才可以运用更高级的现代管理工具和方法,才能谈论人的现代化与企业的现代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以崇尚科学为荣,需要推动科学管理的复兴,使之物化为具体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并体现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科学管理与蒙混、想当然、差不多、大概的模糊经验和思维相排斥,与不求甚解、低效无序、空谈政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各类表现相对抗。
《16节科学管理课》引用大量古今中外典故、日常生活中的管理实例对科学管理全面解剖。从小保姆的职业化训练、贝聿铭香山建筑的败笔、如何总结每次开会的差错并形成标准化会议手册,到中国指南针先后发明过四次却未能通过有效的积累而传承;从日本如何将中国传入的'汉方'和'拉面'通过标准规范形成巨大的产业、中餐馆及矿山安全管理上百次简单错误重犯的根治、戚继光《绩效新书》中军队管理的基本功训练流程,到胡适《差不多先生传》对国人马虎作风的斥责,科学管理无处不在,需要从学校素质教育练起,从日常生活、身边小事练起。科学管理不仅仅是生产流水线、企业管理的事情,还应运用到服务行业、公共管理、家政管理、教育改革等各行各业;不仅仅是管理者的事情,每个公民都应掌握其基本要义。
本书提出了'回到泰罗制'补一百年前的科学管理课'、'科学管理复兴'、'干中学,学中干'、'细节'规范'过程控制原理'、'积累定律'、'敬业的口碑'职业生涯最大的财富'、'演绎掩盖真相'、'世界并非平的'、'简单生活,阳光日子'、'构筑现代工商文明的基石'等等新颖的观点且构成完整的体系。
文:李治盛出处:中国图书商报 2006年9月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