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当我们50岁之后》-《当我们50岁之后》书评
限于能力,以下文字只是几点随读笔记。正如作者在《全书结束语》中所期待的:'笔者愿意与读者朋友一起回忆过去,一起思考现实'拜读之后,我果然有所联想和感悟。在这里先要感谢作者给我的启发。
首先,在回望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经历、所受教育及成长环境的章节里,作者记述了幼年的生长环境:北京的胡同和小院子,大树的浓荫下遥望星空;3分钱冰棍2分钱存车5分钱门票游颐和园'那是一段清贫无忧的日子。不久之后便是60年困难时期的饥肠辘辘。作者认为种种的压力与传统的思想 、理念为核心的学校教育相结合,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思想感情和信念形成的基础。我也觉得,无论是少年时代朴素清贫中的快乐,还是紧随其后饥馑年月里的辛酸,跟随我们身体成长起来的还有思想:日复一日的饥饿让我们懂得了珍惜;父母的奔波劳碌让我们知道孝顺;节衣缩食让我们学会隐忍并且帮着父母虑算捉襟见肘的日子'包括那场政治风暴带来的动荡。跟随沈哲老师的笔,我看到了自己初入社会的足迹。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早晨上学去常常带一小水碗,用自己缝制的布套装好挂在书包背带上,里面是多半碗生白薯面,这就是早点了。坐在冰冷的教室里上课,肚子一直在'抗议'。中午饭甚至吃过葱根剁碎拌上棒子面加些盐蒸的那种叫不出名的食物。但我们在父母面前不但没有抱怨,而且经常出主意想办法帮着父母筹划怎样把日子挨到月底'每到收秋季节,还要跑到郊区的田地,守望到'看青的'允许进入的那一刻,疯了一样地挥动手中各样工具(即:带三个齿或四个齿用来刨地的工具),渴望捡回生产队没有收净的白薯、胡萝卜、花生之类'这些故事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饥饿使我们不畏劳作,劳动培养了我们最朴素的生存意识,同时学会隐忍。正如那些令我们尊敬的长辈所言:能吃苦也是本钱。这是我们这代人共有的特性,也是我们在后来的上山下乡艰难岁月中能够挺过来的原因之一吧。
通过作者的记述,我更加感到:虽然上山下乡是我们的共同经历,但毕竟有些知青在'接受再教育'的同时,尽可能地在'虚幻的理想与严酷的现实'中苦苦思索,甚至在简陋的土屋里点上小油灯开始了读书'本书作者便是这样踏上自学之路的。虽然自学的路依然坎坷,也曾几度经历未能成功的挫折,但他并没有在嗟叹中空耗时日,而是继续努力。毕竟在写小说、剧本、诗歌的过程中锻炼、提高了自己。即使后来已经就业,也不放弃求学的夙愿,终于在恢复高考的1977年以优异成绩踏进高等院校的大门,这是非常令人钦佩的。能在枯燥繁重近乎原始状态下的劳作之后捧起书本,这不仅需要毅力,还要有冷静的思考,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我身边的知青中也有一位,每天别人都已经歇下了,她还在粮房杂物堆辟出的一块空地,点着冒黑烟的小油灯复习英语到很晚(原北京外语学校的一位初中生),后来被招工到内蒙营盘湾煤矿,不久便出国学习。现在早已在美任教多年。我佩服知青中这样有头脑、有韧劲、肯学习的人。在迷茫中不沉沦,爱思考,真实地付出努力,这在什么时候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有了这样的品质,他的人生之路应当是宽广的,收获是丰厚的。例如本书作者,他长期从事应用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在教育科研中多次获奖并在'科技与人文、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多有著述。他在不断学习、努力工作中认真生活,并且以自己的社会实践回答了'当我们50岁之后'该怎样生活,该怎样运筹。有意思的是在本书的中篇,作者还从'胃口也是资源'谈起,关注了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应当怎样注意饮食起居,调整心态,他说:'50岁以后,人的胃口、诚信、情感也是资源'。既是资源,就应当应当有所限制。他告诫我们'不再摧残自己的胃口,珍重我们的诚信,让情感之源永不干涸,永远涓涓流淌',论述中不乏实例,有新意,有道理,值得借鉴。
更可贵的是,作者还深切地关注了人类的今日与未来之生存环境的破坏与保护这一严肃的课题,以生动的实例、犀利的语言,痛斥了破坏自然界平衡且已经危及人类生存的急功近利者,阐述了自己的环保理念。这在我们50人渐次退出职场生涯安享退休生活的知青群体中确实难能可贵。文中的一些警句也很值得人深思,例如景区温馨提示:
'除了照片,什么也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
'任何一种严重损坏环境的行为都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既是真诚的呼唤,也是严肃的警告。人们啊,再不要自私而鲁莽地干扰、打破自然界的平衡了。之后,作者又提出了人们衣食住行应合理安排、合理消费的观点,甚至以自然界昆虫雌雄交配后,雌虫吃掉雄虫以获取营养繁育后代的残酷现象,引申到'最大限度地利用营养资源'这一认识上来,也令人感到作者在思辨中的情致。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作者对许多并非进步的观念提出了质疑和自己的看法,重申'与科技并存的未必都是进步!'文中列举了与普通人日常生活相关的事实来说明这一观点,譬如在'科技蛋糕怎样切'一节中指出:科技界的学科划分越来越细给患者就医造成的麻烦'他们看到过细的分科而束手无策,甚至不知如何挂号,等等。还指出,要警惕科学的光环下伪科学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尤其是借助大众文化和通俗传媒制造的现代神话更应引起注意。在重申科技的严肃性的同时,还在'影子科学'一文中强调了从事科学事业的人应具备脚踏实地的精神,期待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福音。
在'面对商海大潮的思考'一章里,还讲了不少商业行为的利与弊,如'顺应人心'商业竞争的力量之源;信息时代的商业宣传;关门广告怎样打动人心;广告的误区;新颖广告技巧谈'等。虽然对于退出职场的我们似乎有些距离,但对仍从事各种相关事业的人来说是有用的。否则,不了解社会形势和经济发展贸然从事商业活动就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对于更大层面上属于消费者的我们,也有引导和认识上的作用。
总之,本书作者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在工作和生活的实际中不断思考,认真严肃,笔耕不辍,以自己的心血著述启发我们50岁之后的人生运筹,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生活,可以怎样生活。
(本文作者: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