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年不知读什么著作时,曾经有一句话让我很深刻,大意是说,日本人正是抛弃了儒家的轻商思想,从而实现了经济腾飞,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果不放下儒家的这种思想传统,经济就难以发展。多年来,我一直记着这样的话,当年爱好文学的我,也坚持扭转看不起经商做生意的意识,努力经世致用。
但后来发现,可能我们对于儒家有一些误解,中国社会对于经商的严重偏见和打击,其实来自封建社会的初创之期,是法家所为,即商鞅变法,核心就是重农耕,奖战功,打击商人,这一套政策后世有改变,但轻商的传统却一直流传下来,尤其是在明朝,贫农出身的朱元璋对商人更是恨得不行,经济政策全面保守。
周桂钿教授的《现代社会的义利之辨》让我对儒家的义利之辨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简明认识。
首先,儒家不拒绝利益,但关注利益来得合理不合理,孔子思想要求'见利思义,义然后取',我们也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有'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的故事,子路做了好事,接受了奖赏,提倡了美德;而子贡做了好事,不受正常的奖励,反而阻止了更多的人做好事。
其次,儒家思想讲求'义养心,利养身'。过多的追求利益,甚至是不合理的利益,义受到影响,内心不安,过得也不幸福;有的虽然贫穷,便重义,精神生活富裕,过得反而更好。
再次,义利要过亲情关。中国人喜欢传给儿女财产,但有时财产也会害了儿女,'贤而多财,则损其至',可能很多人知道比尔盖茨不留财产给儿女,但其实中国的古人也讲这一点,好多的大人物不给儿女留遗产,林则徐就是一位。而且,古人还讲'大义灭亲'。
还有,儒家也重视法,认为没有一定的约束,人才也会变贪赃枉法。但儒家非常重视'自律',即'慎独',关键是自己约束自己。
在当代,则儒家的义利关在政府层面要应用好两条,一是不与民争利,二是调均,不要让贫富差距太大。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