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精英们的事情。这种'常识'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对当今世界政治领域的分析和判断。就是对于被称为'草根民主'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人们也将其解读成了精英们的政治活动,而村民的政治参与只不过是精英们动员和影响的结果,是精英们争斗过程的道具,没有村庄精英的政治活动,村庄政治也就失去意义。仝志辉博士的《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就是在这种逻辑指导下完成的有关中国农村政治状况的学术专著。
这本书是以具体案例为分析研究样本的。作者为我们详尽地描述了四个村庄所进行的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故事。作者通过实证的方式,试图构建这一种'事实':村庄精英是农民政治参与的发动者,由于他们占据优势地位,就可以通过宣传、劝说、引诱、胁迫等动员活动,调动关联体中其他成员的资源,形成关联体对特定政治参与内容的共识,并因此把普通村民带入政治参与的过程。
作为学者的这种努力以及这本书所达到的成就,我是肯定的。应该说,作者讲述的故事符合某种'事实'。因为中国农村的选举与其他领域的选举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共性,就是'选官',也就是使那些掌握着社会各种资源的'社会精英'对社会的统治有一个更为'合理'的外衣。因此,我们看到的最好结果,是这些通过各种'民主形式'成为了'官'的'社会精英'对民众的'关怀',他们那些类似'父母'一样的'父爱'行为也就成为了媒体和学者们颂扬的焦点。而正是这种'关怀'让我们忘记了他们如何体现选民利益这一因选举而赋予的责任。当然,作者的立意并不在此,我们从作者的全部表述中,可以看到他在力求寻找一个答案,一个能解释现实的村庄精英政治行动框架。
那么我们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什么样的答案呢?作者告诉我们,精英们在社会政治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就是在当今的村庄政治中,有关社会利益的调节、公共道德的形成及政治规范的建立都可以归结为一部分'村庄精英'发动和实现的结果。而促使精英或村民参与村庄政治活动的根本性原因,则可以归结为作者等人'锻造'的'村庄社会关联'这样一种分析模型中。这个以村民间互动为核心内容的'村庄社会关联'认为,'村民在选举中互动时是以村庄社会网络中的一定身份进行的,因此,互动中的村民是一定类型化的主体,并不是完全个体化的村民'。也就是说,在村庄政治中,'身份'类型决定行动性质。而什么决定这种至关重要的'身份'呢?我们在这里得不到答案,只看到了那些政治人物在村前庄后奔波鼓噪,而更多普通村民则面无表情地观望和跟从。由于有了这样的理论假设,作者在列举了精英的种种动员手法和技巧后,也就没有办法回答,为什么'普通村民在参与选举时既表现出被精英动员、服从精英意愿的一面,又表现出独立于精英意愿、自主参与的一面'这样的基本事实了。这也许正是精英政治的困惑。
我们正是在作者对村庄选举故事的详尽描述中,迷失了对村庄选举的认识和村庄政治的理解的。如果我们抛弃那些高深的分析工具或理论结论,也许问题要变得简单得多。事实上,就政治的外在形式而言,在一定的意义上,选举政治也是精英政治。与专制政治所不同的是,选举政治具有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即一方面,精英们在主导着选举,主导着选民;而另一方面,则是选举制度在改变着精英,选民的社会需要也在制约精英政治。而就政治的内在特征来说,任何政治,无论是专制政治还是民主政治,都是社会利益关系博弈的外在形式。政治精英们的活动,从来不是凭空进行的,他们的政治行为有着基于利益而建构的逻辑。同样,村民们也不是一群愚昧得不能分辨得失的投票工具。理性算计是精英和村民们进行政治行动的共同依据。现实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状况,只是表明现在的村庄政治活动所代表的利益是否足以让他们采取理性行动。不能认识到这一点,看不到政治行为背后的利益博弈关系,而只看到了政治精英之间的争斗,那么,所描述的'事实'也只能是'部分事实',甚至不是真正的'事实';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不完全的结论,甚至是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研究并不具有真正的科学价值。
正是基于此,我们对村庄政治的研究也就不能只停留在政治精英活动的层面上,我们需要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内在结构中去寻找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我们对那些主导社会发展的精英们的评价也不能停留在道德的层面上,我们需要寻找到一种制约精英们行动的社会力量。毫无疑问,这种力量首先来自政治背后的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然后才是制度的设定和遵守。在这里,民主政治的主要意义,就是让社会各群体有一个平等的利益表达平台。
文:于建嵘
出处:博览群书 2005年第3期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