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断裂》、《失衡》、《博弈》到《守卫底线》,孙立平的研究无不切中当下社会的弊病,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和民众的福祉而疾呼。作为一个密切关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守望者,孙立平的学术之旅贯穿着一条清晰可见的脉络,从社会阶层之间的断裂,到利益分配的失衡,再到利益博弈时代的来临,一直到道德底线被屡屡突破,其间既是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也是一些利益集团逐渐形成,自身不断壮大,为自己的利益诉求不惜和权力狼狈为奸,危害社会公正和社会生活准则的过程。
在利益分配失衡中得到好处所形成的利益集团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政策、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凭借自身积累的各种社会资源和财富进一步予取予夺。当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机制丧失,潜规则通行无阻,道德底线被突破也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弱肉强食就会成为社会生活的常见现象。当这样的恶行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或者真正的主使者运用替罪羊避害之后,道德、伦理就必然苍白无力。它所造成的恶果是底层民众对于社会生活以及未来信心的丧失,部分人很可能因此铤而走险。在利益表达的渠道上,这些强势利益集团的专横和霸道可以赤裸裸地充斥于媒体并抵达决策机构,而下层民众仍然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声音微弱而纤细。
孙立平在本书中说,底线失守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危机,守护甚至重建社会生活的底线,无疑是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守卫底线绝非一个简单的任务。它与基础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法律的有限执行,民众基本权力和普世价值的被尊重,利益博弈权力的分配等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没有制度创新,既得利益集团不肯收敛自己的贪婪,强势者不愿意达成妥协,从而缓和、化解社会矛盾,那么,守卫底线就只能成为空谈。在孙立平所处的知识分子团体内部,其分化也极其明显。为利益集团做代言人,昧着良心说话的比比皆是;热衷权力,钻营谄媚者屡见不鲜;远离社会现实,奉行犬儒主义的不在少数;沽名钓誉,道貌岸然的乡愿遍布学林。道德底线不仅在社会上被严重突破,在学术界也同样如此。当知识成为一种任意变幻的工具,仅仅被人用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而没有通往善,甚至没有遵循知识本身的逻辑来运行的时候,作为使用者的知识分子无疑也突破了道德底线。
因为如此,孙立平的可贵之处也得到了凸现。他在现有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脱离了和利益纠葛的困扰,以自己的言行表达着一个学者的社会关怀。因为还有这样的学者,民众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所在,了解自身命运形成的根本原因,并由此知道自己应当努力的方向。而另一方面,孙立平也成为了一杆标尺,他考验着学者的良知。
文:一泓秋水 出处:新京报 2007年3月' 原文标题为《守卫社会生活的底线》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