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想我们似乎漠视了太多的中国经典文化,使得像中医这样的国粹竟然被湮没。这不仅是医学界的悲凉,更是文化的悲凉。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始有神农尝百草而为民创药方;扁鹊辨脉能起死回生;华佗刮骨疗疾。历代名医的心血将传统的中医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有的还留下了影响深远的著述,被世人奉为'经典'。《思考中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作者刘力红说道:'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学科,而这个基础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够代替。因此,欲学好中医,欲在中医这门学问里达到较高的境界,就必须重视经典,就必须重视这个基础学科。' 欲诣扶桑,非舟莫适。这个'舟'不要往别处看,就在国粹里找,就在我们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找。
现代人都知道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谈起中医,就像气功一样的神奇,让一个老中医看一下你的舌头,它就能准确地说出你的身体哪部分有毛病。但因为一些崇洋媚外的思想作祟,使得我们不得不看到愿意了解的中医的人越来越少了,一些人甚至怀疑两千年的文化是否是守旧的,但是要知道,经典的年代虽然久远,但他不是过时落后,不应该被时代所遗弃,大家不应该断然去否定他。知识多了不一定有学问,也不一定有智慧,但经典却能提高智慧与学问,因为它是前人用知识和智慧累积起来的。《内经》的《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到多食盐则伤肾,这是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知识。传统的中医发展到现在有针灸、推拿、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就连骨折也不用开刀。但是更多时候中医讲究的是一种养身之道,讲求'善养其身',特别是注重日常的调理,似乎有一种道家的修身精神在里面。《思考中医》以浓缩的文字讲诉经典文化,单本读物,通俗易懂,专业性要求不强,不局限中医或者学医的学生看,一般的人也可以阅读,我的一位朋友得意地说:'读完此书我不敢说会成为一名民间中医,但起码我已经是一名家庭中医了。对一般的病症都略晓得一二,还能运用。'
《思考中医》面世以来就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它谈到的伤寒之意义、治病法要、少阳病纲要、少阴病纲要等,传递的是一种博古通今的知识,大多数人阅读这本书是把它作为一种文化读物,他们接触的是一种久违的文化,一种思想精粹的承接。其实中国的几千年文化中有很多东西是外国人视如珍宝,而中国人却视若无睹。中国沉甸甸的文化来之不易,是选择继续让他悄无声息地'沉'下去,还是把它挖掘出来。
许多人寻寻觅觅,似乎想在浩如烟海的文化中找到一个中国的典型行驶出国门,在西洋玩艺风靡的时代,让洋人对中国的创造也竖起拇指称赞。医学博士刘力红的'欲诣扶桑,非舟莫适。'就是看到了中国文化的'舟',唐僧西天取经是在寻觅一种文化宝藏,向世人传诵,使人们收益匪浅。而刘力红博士熟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在经典中提炼出'真经',写出的这本《思考中医》就是把中医知识进行推广和普及。中国文化宝藏就是缺乏一个会乘舟的人,选到一艘好舟才能扬帆远行。
文:刘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